9月1日,一段婚禮視頻在網絡走紅:新郎在結婚喜宴上表示,今天婚禮流程比較簡單,因為要將婚禮節約下來的錢去資助3個孩子,一個是孤兒,一個是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還有一個雙親深度殘疾無力撫養的兒童。“我們兩個人想用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方式來進行我們的婚禮,同時能夠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那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了。”
臨沂這對新人,用最實在的行動打破了傳統婚禮儀式的條條框框,摒棄繁瑣的流程和不菲的開銷,轉而將精力放在有溫度、有意義的事上。用省下的錢給3個困境中的孩子送去希望,這份善意,比任何奢華的布置都更動人。
讓人心里更暖的是,這份選擇得到了雙方父母的全力支持。或許,老一輩人心里,也曾悄悄期待過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畢竟在他們認知里,“大辦一場”是對孩子婚姻的重視。
然而,他們更明白,孩子的幸福從不是靠排場堆出來的,而是在于兩個人三觀契合,懂得在生活里取舍,知道把善意裝在心里。這份理解,沒有轟轟烈烈的表達,卻藏著最樸素的溫暖。
省下婚禮儀式的錢,資助受困兒童,這份善意帶來的影響,遠比一場婚禮的熱鬧更深遠、更有意義。對于被資助的孩子來說,這筆錢可能是一整年的學費,是緩解家庭困境的醫療費,更是讓他們相信“世界有溫暖”的火種。這種“把喜變成善”的選擇,讓婚禮有了超越儀式的社會意義——原來幸福,真的可以傳遞。
事實上,讓婚禮回歸簡約與本真,也是國家與社會一直以來的期待。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及婚俗改革,倡導“婚事新辦”,就是希望婚禮走向更文明、更精簡的方向。從社區“集體婚禮”,到新人自發“公益婚禮”,越來越多不同的婚禮形式出現。可以想見,未來將會有更多新人跳出俗套,舉辦有個性、有意義、有溫度的婚禮。
這樣的婚禮,沒有奢華排場,卻有善意流淌;這樣的開篇,沒有浮夸承諾,卻有堅定信仰。或許,最好的婚姻,不單是兩個人守著一方小天地,還需要一起向外生長,讓愛與善意在更廣闊的天地里開花結果。
□評論員 任思凝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