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歲月中,人民從未缺席。
湘南大地兩段塵封的抗戰記憶,透過一紙請戰書的指印與誓言、一座橋的傷痕與重生,勾勒出普通民眾以血肉之軀筑就長城的壯闊群像。
在湖南省嘉禾縣檔案館,1938年11位女子的請戰書字字鏗鏘。李春明、趙鳳姣等年輕女性,或已訂婚或剛成家,卻以朱紅指印明志:“金戈鐵馬,愿增巾幗之光。”
她們連夜趕制軍鞋、挑擔夜行送物資,甚至改名隱藏身份,一心報國。這份湘南罕見的完整文書鏈,不僅是女性報國的見證,更折射出革命思想浸潤下,全民抗戰的星火如何燎原。
而宜章栗源堡的明星橋,曾是木板架設的交通要道。1945年春,抗日自衛隊員與村民拆橋板、藏渡船,用“松樹炮”與血肉之軀4次擊退日軍進犯。橋墩上的刻痕,記錄著軍民聯防的智慧與犧牲,更讓“不畏強敵”的精神隨鋼筋混凝土新橋一同屹立,見證著鄉村振興的今日圖景。
從煤油燈下的布鞋針腳到木橋上的生死相搏,兩個故事共同訴說著:抗戰勝利從來不是孤軍奮戰的傳奇,而是無數普通人在民族危亡之際,以“舍小家為國家”的抉擇,熔鑄成的精神豐碑。如今,紅指印化作家風傳,英雄橋連通振興路,這份深植于血脈的家國情懷,仍在激勵著我們走向更堅實的未來。
青春的抉擇
——11位嘉禾女子請纓抗戰
湖南嘉禾,一份泛黃的請戰書在歷史塵埃中靜靜躺著,落款時間為“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
那是1938年7月29日,李春明、張嬿娟、趙鳳姣等11位女子的朱紅指印,如血梅般綻放在“愿投軍從戎”的誓言上。
87年后,2025年7月,當嘉禾縣檔案館工作人員輕輕展開這份請戰書時,紙頁間仍能聽見11位嘉禾女子穿越時空的鏗鏘之聲:“金戈鐵馬,愿增巾幗之光;白水黑山,渴飲倭奴之血。”
1938年,廣州、武漢淪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在全民抗戰浪潮席卷全國之際,嘉禾縣11位年齡在18歲至21歲的女性,有的已訂婚,有的剛結婚,卻毅然舍棄小家。
她們在請戰書中痛陳:“安處后方,未能盡國民一分子之責,實愧對數百萬健兒浴血壕塹”,字字句句彰顯著“豈為金粉翠翹所誤”的覺醒意識。
這份請戰書的誕生,離不開多重歷史因素的催化。
嘉禾縣委黨史研究室王亞雄指出,嘉禾縣1924年就成立了郴州市最早的特別黨支部,革命思想深入人心;1927年成立的婦女聯合會長期組織婦女爭取權益,為女性思想解放奠定基礎。加之當時的湖南女子教育在全國領先發展,這些都為女性覺醒提供了土壤。
在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年代,11位女子說服家人的過程尤為艱難。
“我的母親那時候19歲,她不僅組織姐妹們熬夜趕制布鞋、衣服支援前線,還親自挑擔夜行送物資,為防牽連家人特意改名隱藏身份。”趙鳳姣(后改名趙素娟)的兒子羅幼生回憶母親同他講過的故事。
穿越時空,仿佛看到煤油燈映照著趙鳳姣年輕的面龐。年輕的姑娘們圍坐在一起,納鞋底的麻線在布滿老繭的指間穿梭,針腳里藏著“誓掃倭寇”的決心。
嘉禾縣委黨校教授曾武分析,這些女性大多家境殷實,卻甘愿“舍棄小家投身抗戰”,她們在請戰書中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存亡緊密相連,提出“共赴國難,貢獻力量以實現國家復興、民族獨立”,展現出超越時代的家國情懷。
這份從申請到批復都得以完整保存的原始文書鏈,在湘南地區實屬罕見。
1949年嘉禾和平解放后,縣政府檔案室完整接管民國檔案,使這份珍貴文獻得以留存。檔案中不僅有11位女子的基本情況,更記錄著她們“待命之至”的焦灼與決心。
“如今,這份請戰書已成為研究基層抗戰動員機制的重要實證。檔案所承載的‘不遜男兒的血性與擔當’,在新時代依然煥發著生命力。”嘉禾縣檔案館李華介紹。
郴州日報·今日郴州客戶端全媒體記者 唐思思 張璐璐 羅澤輝
從明星橋看更美好的明天
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栗源堡的長樂水與遼水交匯處,一座鋼筋混凝土新橋橫跨兩岸,橋欄上的功德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就是明星橋。
這座看似普通的鄉村橋梁,承載著一段烽火歲月的壯烈記憶,更見證著一個紅色鄉鎮的振興傳奇。
從木板橋到水泥橋的四次蛻變,橋墩上的每一道刻痕都記錄著宜章人民“不畏強敵、迎難而上”的精神傳承,也丈量著這片土地從戰火硝煙走向繁榮振興的堅實步伐。
明星橋航拍
烽火記憶: 木橋上的生死保衛戰
1945年正月初五的清晨,栗源堡的年味還未散盡,一陣急促的銅鑼聲突然劃破長樂水兩岸的寧靜。
“鬼子來了!”隨著鄉長陳達德的呼喊,沿岸村民扶老攜幼向西岸轉移,抗日自衛隊員們則扛著土制武器沖向明星橋——這座當時僅由木板架設的交通要道。此刻,200多名裝備精良的日軍正從廣東坪石方向如餓狼般撲來,妄圖打通連坪公路侵入宜章腹地。
“拆掉橋板!藏起渡船!”中共宜樂工委書記羅良名的命令斬釘截鐵。在村民的協助下,自衛隊員們迅速拆除了明星橋的木板,將所有渡船隱藏在蘆葦蕩中。西岸的松林高坡上,十幾門“松樹炮”已架設完畢,這種用掏空的松木制成的土炮,填充著尖銳的廢銅爛鐵,是當地軍民的“秘密武器”。當日軍抵達東岸開闊的稻田時,等待他們的是空無一人的村莊和斷橋阻隔的河流。
日軍分隊長揮舞軍刀下令架炮轟擊,炮彈落在西岸戰壕前的空地上,激起陣陣塵土卻未造成實質性殺傷。羅良名抓住時機大喊:“放!”剎那間,“松樹炮”齊鳴,鐵片如雨點般飛向敵群。起初日軍不以為意,直到幾名士兵被鐵片擊中,傷口流出墨黑血液,在地上痛苦翻滾才驚慌失措。這種土炮填充的生銹金屬碎片含有劇毒,進入人體后迅速引發感染,日軍還沒弄清狀況就已死傷20余人,只得狼狽退回坪石據點。
這僅是明星橋保衛戰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4個月里,日軍先后于3月27日、4月12日兩次增兵進犯,都被自衛隊依托有利地形和“松樹炮”擊退。最慘烈的戰斗發生在5月10日,3000名日軍繞道偷襲遼水河逕口文星橋,在鐵爐泉和郭家村遭遇頑強抵抗。
當時自衛隊員王興古帶領村民退守炮樓,用鳥銃、梭鏢與日軍展開巷戰。日軍久攻不下,竟縱火焚燒炮樓,危急時刻,湘南抗日自衛隊栗源大隊和千余名聯防隊員趕到,軍民合力將敵擊退。這次保衛戰雖殲敵30余人,卻有45名村民和自衛隊員犧牲,12間房屋被燒毀,成為宜章抗戰史上永遠的傷痛。
“那場仗,打出了‘宜章人民不好惹’的威風!”82歲的中共宜章縣黨史辦首任主任吳緒斌曾如此感慨。
在1945年的整個春季,栗源堡地區軍民憑借簡陋武器,先后取得明星橋四戰四捷、鐵爐泉郭家保衛戰勝利,殲敵數十人,徹底粉碎了日軍侵占宜章腹地的陰謀。
精神傳承:血脈里的紅色基因
清晨的陽光透過薄霧灑在明星橋上,栗源社區居民64歲的周次寧像往常一樣坐在家門口和鄰居閑聊。
“時代發展了,橋加固了,出行更方便了。沒有前輩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日子,更要世代傳承明星橋保衛戰的紅色精神。”家住橋頭第一戶的周次寧,家中墻上珍藏著2017年8月1日與橋的合影。
周次寧回憶,每逢重大節日舉辦活動,村里的老百姓都喜歡到橋上拍照留念。
對村民而言,橋的模樣在變,傳承紅色精神的初心不變。
這座橋早已融入村民的生活。橋上,行人趕集、孩童上學、青年遠行,它默默送迎村民,見證著日常的煙火氣。同時,它更融入了當地村民的血脈。
宜章五中學生陳立薇剛參加完講述同村長征先鋒陳光事跡的演講比賽,乘車經過明星橋回家。她說:“明星橋是抗戰烽火的見證,是紅色基因的烙印!每次路過,都能感受到先輩的力量。展望未來,這座橋連接著過去與明天,激勵我們傳承精神,接力奮斗,在新時代架起更堅固的強國之橋!”
如今,明星橋早已超越交通設施的物理屬性,無言見證著栗源鎮在紅色基因滋養下的振興傳奇。
時代新篇:英雄橋看振興圖景
明星橋歷經了4次蛻變:從抗戰時期的木橋,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砂石橋,再到改革開放后的瀝青路,直至如今村民捐建的鋼筋混凝土新橋,每一次變遷都折射著時代的進步軌跡。
站在橋上,栗源的生機盡收眼底:向東,甘棠灣—石波潭連接線車流不息,將萬畝臍橙產業園的鮮果運往全國,縮短了外銷距離,串聯起產業帶;向西,配合郴州旅發大會整治的107國道煥然一新,新驛站“打卡點”、修繕的古村居、沿路花卉裝點出嶄新面貌。
“從昔日的抗戰熱土到今日的振興標桿,栗源鎮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文化繁榮的新貌,續寫著‘不畏強敵、迎難而上’的篇章。”栗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鐘溪潤信心堅定。
2024年,栗源鎮GDP達13.6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1053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347萬元,烤煙種植超1550畝,臍橙種植超9600畝,一幅產業興旺、人民安居的畫卷正在鋪開。
從硝煙中挺立的英雄橋,到鄉村振興的幸福橋,明星橋的故事里多了臍橙的清香、國道的繁忙與青年的誓言。這座橋,鏈接著不能忘卻的過去,也支撐著栗源鎮以紅色鑄魂、綠色發展,堅定地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郴州日報·今日郴州客戶端全媒體記者 陳莉 唐思思 羅澤輝
本版圖片由郴州日報提供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