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周某被冒充“公檢法”詐騙盯上,為自證清白,他配合對方調查期間被騙16萬元;令人震驚的是,此類騙局不僅針對成年人步步設陷,更將黑手伸向了毫無防備的小學生,小學生小雨(化名)因害怕家人受到“處罰”,被騙18718元。鄭州警方提醒,呼吁市民務必提高警惕,識破騙子恐嚇伎倆。
成人深陷“自證清白”陷阱,16萬元不翼而飛
7月 30 日,受害人周某接到一陌生人的電話,對方自稱是“北京市公安局”的警察,最近接到的一起案件中周某的手機給他人發送過詐騙信息,周某告訴對方自己并未干過此事,對方告訴周某要配合調查,隨后周某按對方要求下載騰訊會議APP并進入對方發來的會議號,在問了周某一些問題后,對方提出要檢查周某的銀行賬戶,看看是否存在涉詐資金,隨后雙方共享屏幕,對方以安全驗證為由讓周某將自己的錢全部轉至安全賬戶,待轉賬完成后,稱次日核實完畢后會聯系周某。
次日,周某給對方打電話時發現已被拉黑,周某意識被騙遂報警,共計損失16萬元。
小學生遭遇線上“民警”恐嚇,造成家庭積蓄受損1萬多元
無獨有偶,數日前,小學生小雨用家長手機刷快手時,一陌生賬號以“北京市公安局辦案民警”的名義發來好友申請,通過后對方發送帶警徽的“工作證”,稱其賬號涉嫌網絡詐騙需配合調查。
對方要求小雨修改支付寶及綁定的農業銀行卡支付密碼,稱用于鎖定涉案資金,繼而索要短信驗證碼以證明賬號使用情況,否則認定隱瞞證據。
見小雨猶豫,對方威脅稱小雨及其父母將承擔法律責任,影響升學、考公。小雨被嚇壞,多次提供密碼和短信驗證碼。數日后,家長發現資金異常,經查共被騙18718元。
鄭州警方提醒,公檢法等機關絕不會采取電話、短信、微信、QQ等形式進行案件處理,公檢法等機關沒有所謂的“安全賬戶”、“驗資賬戶”,也不會要求個人進行轉錢操作;
警惕陌生人的屏幕分享邀約,涉及私人信息,特別是銀行卡密碼、驗證碼時,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
記者 張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