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韓靜
據澎湃新聞報道,男子“阮少平”打著偽造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旗號,在教育界游走多年,不少中小學“中招”。而“阮少平”是否其真名目前都不可考。權威部門明確回應,所有的中國科學院全體院士名單都在官網上,沒有隱藏的。一些企業公布的“阮少平”資料。經查,他所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身份不存在。
這位“阮少平”的膽子著實不小。第一,公然冒充中國科學院院士,堂而皇之地在教育界游走多年;第二,參加各種公開活動,特別愛去中小學、公立醫院;第三,所列頭銜很多,而且級別非常高,常常是正職。假冒院士,讓他名利雙收,甚至越是活躍,越能騙取信任。
戳穿這場騙局并非難事,只需在官網搜索名字即可。可那些邀請單位,怎么就上了假院士的當?讓假冒者登堂入室當“專家”,何其荒唐、何其諷刺,真該好好反思其中的問題。
是任人唯“銜”,只看受邀者的頭銜就草率決定,疏于核實?還是形式主義,用“院士”這個金招牌來裝點門面?抑或是盲目跟風,別的地方邀請了自己也不甘落后?無論如何,針對涉事單位邀請“阮少平”的目的、付出的成本、背后的貓膩等問題,需要相關部門詳查盡查。一方面,要揭開“阮少平”的真實身份,看看拉大旗扯虎皮的人究竟是誰;另一方面,應追究相關人員責任,讓假冒者無孔可鉆、無處遁形。
對打著院士旗號的人不妨多些警惕、少些“迷信”。《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規定,禁止以院士名義參加除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學部和學術團體、學術期刊以外的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行為規范》中亦有相同規定。
說到底,院士本身只是一個學術身份,不是網紅明星,不該被“毒流量”侵害。哪怕是真院士,打著院士身份出席其他活動都是違規行為;更不要說假院士,戲弄了眾人,也玷污了院士制度的初衷和學術研究的純粹。
目前,對“阮少平”的打假還在持續進行中,部分學校已刪除相關報道。但后知后覺,不如防患于未然。打假一個“阮少平”,更要對其他的“少平”露頭就打。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