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樹影婆娑。8月1日中午,在花園路與緯五路交叉口,一片濃密的綠蔭溫柔覆蓋著幾棟藍色墻體的三層建筑群。縱使暑氣蒸騰,這里仍吸引著市民駐足流連。
保潔員楊師傅一邊清掃落葉,一邊笑著介紹:“這可是咱這片的‘網紅’!”——在高樓森林的夾縫中,這組低矮的青磚建筑群,如同被時光遺忘的孤島,倔強地延續著七十載的城市記憶。它,就是聲名遠播的鄭州“飛機樓”。
記者現場放飛無人機,從高空俯瞰這座建成于1954年的建筑群,其布局赫然呈現一個清晰的“士”字形。匠心獨運的設計賦予其鮮活的生命意象:昂然挺立的“機頭”,方正厚重的“機艙”,舒展有力的“機翼”,以及收束精當的“機尾”——一架蓄勢待發的“銀鷹”凝固在中原大地上。
據介紹,這個建筑群由蘇聯專家設計,河南省建筑工程公司建造,總面積達4500平方米。
河南五建集團、高級工程師孫寶山,對這棟飛機樓有深層的了解:這座建筑是鄭州近代優秀建筑譜系中不可或缺的瑰寶,與國棉三廠大門、1963年的鄭州工學院工字樓一起,成為城市肌理中獨特的文化符號。
其魅力不僅在于外形!孫寶山指出,飛機樓的墻體厚度達到驚人的50厘米,遠超常規的24厘米甚至38厘米,其設計理念源于抵御蘇聯極寒氣候的智慧,造就了冬暖夏涼的舒適空間。
“外觀或許被視作‘傻大笨粗’,實則內蘊深厚的實用主義哲學——實而不華,堅固耐久。” 這份厚重,是歷史在磚石間留下的沉穩回響。
“飛機樓絕非僅僅是建筑奇觀。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至鄭州,這座嶄新落成的大樓旋即迎來它的首位主人——中國人民銀行河南省分行。”孫寶山說,它因此被老鄭州人深情地稱作河南的“銀根”,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心臟。
這座樓是河南現代金融業波瀾壯闊史詩的起點:1954年,中國人民銀行在此扎根,河南現代銀行體系由此萌芽。1979年至1984年,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這“四大行”的河南分支機構,如雛鳥離巢般,相繼從這座“母艦”中振翅而出。上世紀90年代,政策性銀行相繼成立,城市商業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鋪開。
這座建筑,親歷了河南金融業從蹣跚學步到枝繁葉茂的全過程,是無可爭議的河南金融歷史文化發源地與活態見證者。
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最終贏得了尊重:2011年,它榮膺“鄭州市中心城區優秀近代建筑”稱號,并被納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2021年,飛機樓進行了一場精心實施的搶救性加固與修繕工程,得以重現其本來風貌,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變身為鄭州鮮明的金融文化地標。
漫步在飛機樓下,記者也感悟到七十載時光的變遷,在相關部門精心呵護下,此樓完成了從功能性建筑到城市文化精神坐標的華麗蛻變。打“飛機”,不再僅是尋找一個獨特的建筑視角,它已然成為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觸摸城市根脈的文化尋根之旅。
記者 徐富盈/文 馬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