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并蒂,雙鶴展翅——中國“青銅時代的絕唱”、春秋“時代精神之象征”蓮鶴方壺的出土,使得春秋至戰國末期歷時500余年的鄭韓故城初露鋒芒。
鄭韓故城,作為春秋戰國鄭國、韓國的都城,建都超539年,這座世界同一時期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城墻最高的古城,對后世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此基礎上建設的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串聯起文物保護、城市發展、民生服務與學術研究,既守護了2700年歷史根脈,又讓大遺址成為城市發展的文化引擎、公眾觸摸歷史的窗口,讓鄭韓故城的文化遺產從地下出土的驚艷,走向地上傳承的長效,持續書寫屬于鄭州、河南,屬于中國的文化傳承新篇章。
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因“遺產厚重”而生
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的上百件套重要文物,對河南博物院來講意義非凡。可以說“先有鄭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前身)”,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基業,也是河南文博事業的重要起點。“鄭韓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非常重要的發現,比較全面展示當時春秋戰國時期的文明發達程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
“遺址80%區域與新鄭市中心城區重合,平衡大遺址保護、城市建設與民生發展的‘考古遺址公園’模式應運而生。”提及鄭州首家“國字號”考古遺址公園,新鄭市文物局鄭韓故城遺址保護利用科科長時偉超說。
跟隨時偉超的腳步,遺址公園如詩如畫的整體風貌撲面而來:東北角城墻遺址公園+鄭風苑+溱水河濕地公園,串聯起6公里文化景觀帶;城墻遺址、公園植物、設施布局均兼顧美觀與保護,讓遺址與城市生活空間自然銜接。
鄭韓故城2013年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2017年12月被正式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長辛瀘江評價,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黃河流域的明珠,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見證,其建設運營更加完善、文物風貌大為改觀、文化魅力更加彰顯,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事業發展貢獻了“新鄭案例”。
成“文化賦能”之效
鄭韓故城南部的鄭國車馬坑博物館被譽為“東周文化奇跡”,成為“觸摸東周歷史”的文旅地標。李家樓鄭公大墓相關的文物與故事,讓游客從觀看博物館里的文物,延伸到遺址現場、感受歷史場景。
同時,鄭韓故城通過多元文化活動讓久遠的歷史“活”起來:創編《蓮鶴方壺》主題歌曲及古樂小劇《出其東門》,利用復制的“新鄭編鐘”“骨笛”等樂器演奏《唱支山歌給黨聽》等紅色經典曲目,推出“新無止境鄭藏古今”城市之禮、編鐘茶具組、蓮鶴方壺胸針、“鄭風21首”剪紙匯編等文創產品,將遺址文化元素轉化為可感知、可消費的文化IP,深受公眾歡迎。
就鄭州而言,鄭韓故城也進一步豐富了“華夏文明之源”的內涵,與商城遺址、大河村遺址形成“大遺址矩陣”,夯實了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定位。
書“民生服務”之答卷
“住在新鄭,就是住在一個大型公園里,幾公里的景觀帶、免費公園,是大家日常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新鄭市民楊女士說。
除了“考古遺址”貼近大眾,遺址公園還產生了奇妙的結合:通過“操場建在公園里”的創新模式,子產小學、實驗小學、市直小學、苑陵中學、市直中學等一大批學校將校園與考古遺址公園有機融合,鄭韓故城的大遺址成為青少年沉浸式學習的“戶外課堂”,“孩子們耳濡目染,歷史文化的傳承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
在鄭韓故城研學基地,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新鄭考院博物館、鄭國車馬坑遺址博物館、新鄭博物館等場館課程豐富多樣,年均吸引周邊萬余名中小學生參與研學活動。
從1923年李家樓鄭公大墓中“飛出”蓮鶴方壺至今,鄭韓故城的“重生”已走過百年歷程,這座集保護、展示、教育、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地標,將持續書寫出“以遺產價值為基、以科學保護為骨、以文化惠民為魂”的時代篇章!
記者 左麗慧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