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退休后還能繼續在社區發光發熱,為鄰里街坊做點事兒,感到很幸福,特別有成就感。”對于退休后的“網格生活”,鄭東新區商都路辦事處創業路社區微網格長王先朋覺得很榮幸,也特別激動和自豪。
今年71歲的王先朋是名退休教師,自從當上微網格長,她也就成了小區里的忙人和名人,走在社區里,時不時有人找她攀談,或拉家常,或反映情況,而她都會樂于其中,耐心聽、認真記,再一一想辦法去解決落實。
“這么大的社區,光靠社區現有十來名工作人員肯定不夠,我們這些微網格長就是要當好社區‘好幫手’,讓社區更和諧。”王先朋說,在社區書記的推薦下,商都路黨工委任命她為創業路社區微網格黨支部書記和總指導員,而她每周都會召開“微網格議事會”,安排文體活動、安全隱患巡查、重點人員走訪等工作。他們這支主要由退休人員組成的微網格隊伍,憑借對小區情況了如指掌,根植于群眾的天然優勢,大大提升了社區在組織活動、調解矛盾等工作的成效。
在王先朋看來,社區要和諧,得讓鄰里融洽起來,這就需要當好活動“發起人”,活躍社區氣氛。
“這兩年,我們組建了舞龍隊、柔力球隊等16支社團,由微網格長擔任負責人,以興趣為紐帶將居民凝聚在了網格中。”王先朋說,如今,社區活動場地成了社區的“信息交流站”,誰家有事要搭把手,誰有困難需要幫助,都能在這里及時知曉和響應。照顧特殊鄰居、張羅端午節包粽子……大家伙兒都搶著參與,效果很好。
尤其是在重陽節這樣重要的節日,社區組織的各種活動現場,很多老人和兒女都會聚在了一起,一起看節目,參與各種互動,親情、鄰里情在此刻都得到了升華。活動結束后,都會有老人的子女特意找到王先朋,感慨地說道:“平時工作忙,陪爸媽的時間太少了!看到他們這么開心,我們既高興又愧疚。多虧了社區網格,讓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后得多抽時間帶他們出去走走,好好盡孝心!”網格活動帶來了歡樂,也成為了居民的“情感港灣”。
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王先朋坦言,社區工作難做,難就難在各種矛盾都下沉到了這里,當好矛盾“解鈴人”是微網格長的必修課。
“日常走訪中,我發現小區較突出的矛盾主要有兩類:一是大齡青年與父母婚育觀念差異易引發冷戰;二是部分家庭條件較好,對孩子過度溺愛導致心理脆弱。”讓王先朋印象很深的是,小區里一個男孩沉迷游戲,偷著充值數千元,父母打罵導致孩子情緒崩潰威脅跳樓,她火速趕到現場穩住雙方情緒,同時上報社區,經過多次艱難協商,游戲平臺最終全額退款。隨后她又連續多天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同時指導父母改進教育方法,成功化解危機。
一次次矛盾化解也漸有成效,慢慢地,小區矛盾少了,一些原本矛盾突出的家庭生活回歸了正常。
王先朋說,大家認可微網格長的工作,沒有別的技巧,就是要用心用情,當好鄰里“貼心人”。
為了更加精準服務鄰里,特別是獨居空巢老人、單身大齡青年和有心理疑惑的青少年,她牽頭成立的“小紅花幫幫團”,成員已達到1351人,服務范圍也日益精細,分成網格紅娘幫幫團、矛盾調解組等,成為了社區人人皆知的最強IP。
其中,網格紅娘幫幫團已舉辦公益相親會25場,吸引超1600人次參與,成功牽線47對。同時,鑒于小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185位,其中不少是獨居或空巢老人的現狀,“小紅花幫幫團”設立了專門的“老人照料組”。該組由11名熱心的微網格長組成,對7名獨居老人實行“一對一”或“多對一”的長期結對幫扶。許多老人生活上遇到難題,會第一時間向身邊的微網格長求助。因為離得近、響應快,年齡相仿更易溝通體諒,贏得了老人們的深度信任,被親切地稱為“比家人還貼心的身邊人”。
“雖然忙碌,但內心無比充實和快樂。”回顧這兩年的微網格長工作,王先朋說,作為一個老黨員,只要黨有號召,群眾有需要,身體還允許,就會一直在微網格長崗位上干下去,家庭和睦,社區和諧,咱們的城市就更加美了。
本報記者 覃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