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保衛黃河 砥柱中原——回望“天地之中”鄭州抗戰的崢嶸歲月

        2025-08-01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州東三馬路80號,原日本駐鄭領事館舊址

        豫西抗日紀念館展示的部分抗戰勝利資料

        參觀豫西抗日紀念館 日軍大轟炸死難同胞紀念碑 位于鄭州鞏義市的豫西抗日紀念館 雄偉的黃河大橋

        鄭州從未忘記這段歷史。

        從日本間諜滲透、飛機狂轟濫炸,到國民黨消極抵抗、花園口決堤造成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再到河南戰役中40萬國民黨軍隊不戰而潰,37天丟失38座城,3萬多平方公里土地淪陷——這片土地的人們在血與火中掙扎、奮戰,從未屈服。

        鄭州始終銘記這段歷史。

        從聲援“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迫使日本駐鄭州領事館閉館離鄭,到國民黨38軍在漢霸二王城阻擊日軍跨河的“廣武戰役”,再到八路軍抗日先遣支隊挺進豫西,創建全國19個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的豫西抗日根據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直面苦難、憤然而起,用鮮血書寫了抗擊外辱的中原篇章。

        本報記者 鄧紅超 王戰龍 陶然然/文 徐宗福 馬健/圖


        原日本駐鄭領事館舊址 侵略與抗爭的無聲證詞

        鄭州市東三馬路80號,一座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小院孑然而立,青灰色的墻體,綠竹掩映,由兩棟二層小樓圍合而成。門口碑刻清晰地標注著它的身份:原日本駐鄭領事館舊址。

        20世紀初,京漢鐵路與汴洛鐵路在鄭州交會,鄭州迅速崛起,成為以棉花貿易為主的繁華商埠,扼守東西南北的交通要塞,也曾被日本視為“東亞戰略”入侵中國腹地的樞紐。

        1931年初,日本在鄭州設立領事館,是日本在中原腹地建立的唯一外交機構,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也是為侵略中國建立一個情報搜集竊取工作的戰略前哨。

        在鄭州設立領事館之初,日本人就披著“合法”外衣,從事非法活動——開設“商店”販毒,轉移當局視線,配合日本侵華搜集政治經濟、軍事情報,進行策反及間諜活動等。由天津日本“中國駐屯軍”派出的間諜機關,以鄭州為據點,在河南、陜西等地進行特務活動,偵察地形、繪制地圖,為日本加緊策劃實施全面侵華提供情報支持。

        原日本駐鄭領事館見證了鄭州人民的抗日救國浪潮——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鄭州民眾抗日救國浪潮的沖擊下,日本領事館全體人員撤至漢口,領事館停止活動。

        1935年,日本侵略魔爪向華北擴張,制造了一系列事件。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和共產黨員的組織指揮下,北平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的“一二·九”運動,風暴迅速波及鄭州。12月中旬,以鄭州扶輪中學學生會發起成立“鄭州市學生聯合會”聲援“一二·九”運動受難學生為起點,抗日救亡運動遍及全省,匯入全國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

        1937年,日本間諜行跡暴露,間諜機構被查封,大量未被焚燒的文件被沒收,所獲證據表明,日本駐鄭領事館正是這些非法活動的庇護所。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駐鄭領事館關閉。日軍為控制鄭州這個中國抗戰前沿、西北門戶、武漢屏障的交通樞紐,于1938年2月14日對鄭州車站附近進行了轟炸。這一年,日本侵略者先后9次轟炸鄭州,給鄭州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

        1938年6月9日,為阻擋日軍侵略腳步,國民政府在鄭州花園口決開黃河堤壩。“花園口決堤”造成河南、皖北、蘇北44個市縣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形成連年災荒的黃泛區,1250萬人受災,500萬人流離失所,直接導致了1942年慘絕人寰的河南大饑荒。

        漢霸二王城 廣武戰役的抗日防線

        鄭州西,滎陽,鴻溝如天降刀斧,將黃土高原的尾翼一分為二,東側漢王城刀光劍影,西側霸王城箭鏃待發。

        這里山巒迭起、地勢險要,北踞黃河天險,向西可以直通關中平原,策馬八百里秦川,向東可以直下豫東蘇北,行軍黃淮大平原。抗日戰爭期間,抗日力量和日軍各自據守漢霸二王城,展開了數年激戰。

        1940年秋,滎陽、廣武、汜水正處在抗戰前沿,國民黨第四集團軍所屬38軍、96軍進駐滎陽、鞏義一帶,保隴海鐵路暢通,防日軍南下西進。

        38軍原是楊虎城創建的部隊,“西安事變”后被縮編。在這支部隊里,1923年就有共產黨員活動,1927年建立黨的組織,1939年成立“中共38軍工作委員會”。38軍主要將領長期與共產黨保持合作,被譽為統一戰線工作的典范。

        1941年9月30日夜,黃河北岸的日軍乘坐橡皮舟偷渡黃河,企圖突破黃河防線,掩護主力部隊南下。抗日力量經過兩個晝夜的奮力反擊,將日軍逼退至霸王城以東,日軍在霸王城構筑工事盤踞頑抗。

        1941年10月,鄭州淪陷,38軍在廣武重創日軍,于當月收復鄭州,雙方在廣武上演了多次對決。

        廣武戰役后,38軍仍布防第一線,擔負封鎖霸王城的任務。為防止日寇再騷擾,防區軍民統一合作構筑了縱深、明暗結合、多層次的網狀防御工事,阻止了日軍反撲和進攻。駐防的3年中,駐防官兵一方面不時打擊襲擾霸王城內之敵;另一方面,派部隊渡黃河至武陟、焦作、新鄉一帶奇襲日軍,伏擊偽軍,屢建奇功。

        這種既堅守陣地又孤軍奇襲的英勇精神,使黃河南北的日軍首尾難顧,激勵著人民群眾抗戰的決心。

        ——當地農民主動為38軍探消息、送情報,當向導、運糧彈,抬擔架、護傷員,艱苦英勇,前仆后繼。

        ——愛國志士趙繼3次夜闖敵營,殺敵數人,最后一次進入日軍據點,因重傷被捕,英勇就義。

        歷經無數次激戰,據守漢王城的抗日力量用鮮血和生命夯筑起保衛黃河、保衛鄭州的血肉長城,遏制了日軍擴張的野心。

        豫西抗日根據地 豫西抗日的“小延安”

        鄭州西南,登封,大熊山和箕山兩山雄峙。

        共產黨員孫秋芳的祖宅坐落在兩山之間的徐莊鎮孫橋村。這是一座典型的豫西四合院風格的院落,后來作為豫西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河南軍區司令部駐地。

        在這里,河南軍區司令部運籌帷幄,指揮部隊掀起了敵后抗戰的巨浪狂潮,發起了春季、夏季反攻攻勢,勝利完成中央“綰轂中原”的戰略任務——“溝通陜北、華北與華中的戰略聯系,牽制日軍西犯”。

        1944年4月,鄭州二次淪陷。9月,以皮定均為司令員、徐子榮為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隊,開辟了以嵩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700多人挺進豫西。

        先遣支隊到達登封后獲悉,日本侵略者從各縣強征2萬多民夫,在登封城西嶺修建飛機場,作為繼續西進的空軍基地。根據偵察的情況,在中秋節前夕,先遣支隊以3團主力自西北、東南、西南三面合擊敵機場,一舉殲俘日偽軍60余人,解救群眾2萬余人。

        夜襲機場是皮定均率領的先遣支隊進入豫西后第一個成功戰例,被解救的群眾成了八路軍最有力的宣傳員。“八路軍是神兵,從天而降”等消息一夜之間傳遍了豫西大地。

        在皮定均率領的先遣支隊到達豫西的同時,黨中央為了更好地加強對河南抗日力量的統一領導,組建了中共河南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由王樹聲任司令員,戴季英任書記兼政委。

        河南軍區的成立,為抗日根據地及整個豫西抗日力量的壯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1944年9月5日起,太行軍區和太岳軍區根據中共中央部署,又先后組建5支部隊挺進豫西。在中共河南區黨委和河南軍區的統一領導指揮下,進入豫西的6個支隊,先后組織進行了密縣戰役、伏牛山戰役、解放登封縣城等一系列著名戰事,粉碎了日偽的多次“掃蕩”和“圍剿”。

        一年時間,豫西抗日根據地以星火燎原之勢,收復了北臨黃河、西接潼關、東連平漢路、南靠伏牛山2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建立6個行政專署和2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成為抗戰時期全國19個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豫西群眾譽為河南抗日的紅都、豫西抗日的“小延安”。

        歌謠里的八路軍 “這就是抗日的八路軍”

        1944年9月下旬,皮定均率領先遣支隊到達登封白栗坪后,召開了支隊團以上干部會議,分析了豫西日、偽、頑統治下的嚴峻局勢,決定把鄭州以西、洛陽以東分為箕山、嵩山兩個戰略區,分兵四路到各縣進行武裝宣傳。部隊每到一處,多在野地里宿營。戰士忍著饑餓坐在紅薯地邊,但誰也不去挖一塊紅薯充饑;部隊有時夜里進入村莊,就在麥場上、屋檐下抱著槍打盹兒,決不驚擾群眾;行軍途中,人不踩莊稼,馬不啃樹皮;部隊向群眾買飯,總是有禮貌地喊“大爺”“大娘”,說通了,先把銀圓放在筐子里,叫老鄉們吊上寨墻,然后再把吃的東西吊下來。這些行動與國民黨軍隊到處搶掠形成了鮮明對比。

        八路軍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豫西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八路軍所到之處,都能聽到這樣的歌聲:

        青天呀,藍藍的天,

        這樣藍藍的天,這是什么樣的隊伍上了前線?

        叫聲呀老鄉聽分明,

        這就是抗日的八路軍。

        八路軍愛護老百姓,

        老百姓呀也要擁護八路軍。

        1945年9月,侵華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鷹森孝代表日方在鄭州向中國軍隊簽字投降,鄭州抗戰勝利。

        鄭州,這座來了都說“中”的城市,一個“中”字,既是地理意義的“天地之中”,也是民族存亡之際奮起抗爭的中流砥柱,更是用鮮血染紅、鑄就“何以中國”的精神豐碑。

        今天,我們站在黃河之濱回望,那段苦難與榮光交織的歷史已化入鄭州的城市精神,如嵩山般巍然聳立,似黃河般奔騰不息,正推動著新時代的中原兒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賡續紅色血脈,書寫新的出彩篇章。

        《鄭州日報》版面截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陳靜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