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尋訪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丨 第二次國共合作“試驗田” “南岳游干班”,抗戰歲月敵后游擊的戰略抉擇

        2025-07-23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南岳游干班大事記

        南岳游干班中共代表團駐地舊址

        掃碼看視頻

        7月10日,盛夏時分,蟬鳴聲聲。在瀟湘大地的湖南衡陽衡山山脈中,南岳七十二峰綿延八百里。

        就在這星羅棋布的峰巒之間,集賢峰雖無首峰的獨特意義,也非遠近聞名的最高峰——祝融峰那般奪目,卻仍在群峰的映襯下,藏著屬于自己的故事,靜待被人探尋。

        80多年前,集賢峰側白龍潭上方的一所學校舊址,開啟了一段意義非凡的辦學歷程。

        在這里,國共兩黨共同創辦“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以下簡稱“南岳游干班”)。這是第一次南岳軍事會議的成果,更是抗戰時期第二次國共合作背景下,發展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創舉。樹木蔥蘢的雅靜校舍,成了抗戰時期國共合作、共御外敵的最好見證。

        時光如流,人間已換新天。位于南岳區金沙路的南岳游干班陳列館,依然在無聲地訴說著這段傳奇故事。它喚醒了沉睡的烽火記憶,讓那段團結御敵的崢嶸歲月再次煥發光芒。

        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顏艷妮/文

        彭斌 王皓永 陳路華

        圖/視頻

        烽火山河,敵后游擊的戰略抉擇

        南岳游干班的開辦醞釀已久。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早已對中華大地虎視眈眈的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發表全民族抗戰宣言,嚴正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強調:“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加上之前的‘九一八’事變,使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蓋過國內主要矛盾,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幾點正是促成游干班開辦的主要政治原因。”南岳區委統戰部副部長陳瑤光介紹。

        1937年底,國共兩黨就合作抗日問題在武漢達成協議,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了舉辦游擊干部訓練班的建議。由于正面戰場屢屢受挫,蔣介石很快就接受了這一建議,并在武漢舉辦了珞珈山游擊干部班,但只辦了一期就沒了下文。

        時間來到1938年。這一年,日軍先后占領武漢、廣州,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此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卻在敵后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收復了大片失地,促使國民黨上層人士進一步認識到游擊戰在對日作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第一次南岳軍事會議上,周恩來就兩黨共同創辦游干班的具體事宜提出了相關建議,會議決定在南岳舉辦游干班,請中共中央派人來擔任教官,講授游擊戰。”南岳游干班陳列館講解員鄭曉紅告訴記者,游干班的選址也是幾經更改,從長沙到衡陽,最后選在了南岳圣經學校。

        中共派誰去最合適?

        “當時葉劍英已經出任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參謀長,但考慮到他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實戰經驗以及統戰工作經驗,所以中共中央派出以他為代表的30余人中共代表團,來南岳參與創辦游干班。”陳瑤光說。

        1939年2月15日,南岳游干班第一期正式開學。由蔣介石兼主任,白崇禧、陳誠兼副主任,湯恩伯任教育長,葉劍英任副教育長。

        兩黨攜手,實戰導向的教育合作

        走進南岳游干班陳列館,1000多平方米的布展面積里,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老舊的歷史遺物,在帶領游客追溯游干班歷史脈絡的同時,傳承其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的民族精神。

        “游干班第一期共招收了1046名學員,編為8個隊。辦學集中國共兩黨的軍事教育經驗,呈現出鮮明的實戰導向。”鄭曉紅介紹,游干班共開設24門課程,分為精神訓練、政治訓練和軍事訓練三大類。游擊戰爭是教育訓練的中心,包含游擊戰爭概論、游擊戰爭理論基礎等9個方面內容。

        游擊戰的授課主要由中共教官負責。由于沒有現成的教材,中共教官們便以毛澤東關于抗日游擊戰的論述為指導,結合八路軍、新四軍開展敵后游擊戰的實踐經驗,先集體討論研究,然后按照在衡陽初編的《游擊戰術》和《游擊政工》兩本講義備課寫教學方案。

        “在課堂上,游擊戰爭戰略家葉劍英先生的《游擊戰爭概論》一課,最為學員們所愛好。”時任國際新聞社記者的高泳在一篇通訊中,生動描述了葉劍英講課時受到學員熱烈歡迎的情景。他這樣寫道:“每次上課兩小時,總要發生學生提出延長時間的要求。”“下課的號聲響了,聽眾還是不愿走,‘再講5分鐘好不好’這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

        陳瑤光告訴記者,連國民黨一些軍官也慕名從長沙、衡陽趕來聽課,甚至還有南岳寺廟里的和尚。課堂容納不下時,就在外面操場上上大課。

        南岳游干班的教學完全以實戰為核心。衡山火車站、師古橋畔、茶恩寺旁……每周的游擊戰術實習,到處活躍著游干班教官與學員們的身影。他們實地演習對敵的襲擊戰斗、伏擊戰斗、自衛退卻等,將課堂理論轉化為實戰能力。

        除軍事訓練外,南岳游干班還特別重視群眾工作。葉劍英用魚和水的比喻說明開展游擊戰爭必須緊密依靠群眾。這一理念影響了不少國民黨學員,改變了他們“單純軍事對抗”的認識。教育長湯恩伯知道后,對學員們說:“過去我們為什么老打不過他們呢?因為他們同民眾是魚水關系。”

        時短功大 3000學員成抗戰骨干

        1939年5月15日,南岳游干班第一期第一至第六隊的學員正式畢業,在南岳大廟坪舉行了畢業典禮。會場上群情激奮,士氣高昂。“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游擊隊之歌》的歌聲此起彼伏,響徹大廟上空。

        同年6月15日,南岳游干班第二期開學,由李濤接替葉劍英擔任中共代表團團長。9月20日,游干班第二期畢業。鑒于國民黨當局在訓練班里增設國民黨特別黨部和三民主義青年團等組織,排斥、限制共產黨的行為日益增多和表面化。次年3月,游干班第三期結束后,中共中央代表團撤出游干班,返回延安。

        “雖然開班時間短暫,但影響深遠。”陳瑤光表示,南岳游干班三期一共培養3108名學員,為抗日戰場輸送了一大批游擊骨干和軍事人才。

        其中,第一期學員郭雪萍為中共秘密黨員,游干班結束后,先后擔任國民黨第31集團軍少將旅長、鄂豫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政治部少將、游擊第五縱隊指揮官兼棗陽縣縣長,為中國革命作出積極的貢獻,1941年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

        南岳游干班也是國共合作的一個縮影,是抗日民族戰線能否真正統一的“試驗田”。雖然其間充滿了合作與斗爭、挑釁與反擊、團結與分裂,但周恩來、葉劍英、李濤等共產黨人,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堅持以斗爭促合作、促團結,使合作辦班得以延續,使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深入人心。

        一些國民黨學員開始接受共產黨的主張;一些學員與八路軍、新四軍建立聯系,并肩戰斗;更有顧伯瑜、程魯、吳眾等學員脫離國民黨部隊,加入共產黨隊伍。

        80多年過去,南岳衡山的烽火早已熄滅,但南岳游干班的歷史意義從未褪色。它是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的生動見證,是中國軍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縮影,更是“團結”二字在民族危亡時刻的力量彰顯。

        “我們南岳游干班陳列館已經變成了紅色教育基地。僅過去一年,就有12萬余人次來這里學習考察。”陳瑤光說。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南岳游干班所承載的團結抗戰、愛國奉獻、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奮勇前行。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