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陽光下,新鄭市城關鄉溝張村的田埂間暑氣蒸騰,但比天氣更火熱的,是新鄭市潤洋農機區域中心里的忙碌景象。緊鄰西環路的中心大院里,10臺拖拉機整齊列隊,14臺玉米聯合收割機的金屬外殼在陽光下泛著光,幾名農機手正圍著一臺小麥收割機做保養,扳手轉動的清脆聲響和機油的淡淡氣息交織在一起,透著濃濃的農忙氣息。
走進農機配件倉庫,八大類10000余件配件按型號分類碼放得滿滿當當——從拖拉機的齒輪到植保機械的噴頭,從旋耕機的刀片到還田機的鏈條,一目了然。隔壁的維修車間里,5名維修師傅正圍著一臺出了故障的播種機忙碌,電鉆的轟鳴聲中,火花時不時濺起,墻上掛著的扳手、套筒等工具排列得整整齊齊,透著專業范兒。
不遠處的培訓教室里,一場農機駕駛技術培訓正火熱進行。講臺前的大屏幕上播放著播種機操作演示視頻,臺下30多位農戶聽得專注,時不時有人舉手提問:“這個監測終端怎么和手機連上?”“跨區作業時云平臺能實時定位嗎?”講師拿起身旁的“事農小方桌”,現場演示農機云平臺的操作流程,桌角的打印機正忙著吐出培訓資料,油墨香混著學員們的討論聲,滿是求知的熱情。
室外的馬鈴薯試驗田里,幾臺加裝了監測終端的播種機正在作業,機身上的天線不停閃爍,作業軌跡實時傳輸到中心的農機云平臺大屏上。田埂邊,2套墑情傳感器靜靜矗立,屏幕上跳動的土壤濕度、溫度數據,正為這片178畝的全機械化種植田“把脈問診”。新鄭市潤洋種植農場的負責人張志浩蹲在田埂上,手里拿著平板電腦查看實時數據,笑著說:“現在種地靠數據說話,比以前憑經驗靠譜多了!”
“剛召開的市委全會對鄭州建設現代農業強市作了進一步的安排部署,我們倍感振奮,也倍添信心。”張志浩指著遠處的田野,眼里滿是干勁,“推動農業科技化、智能化、機械化發展,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的重要途徑。”未來,張志浩將繼續堅守在農業生產一線,加強技術融合,以科技賦能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記者 趙冬 李宇航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