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萇家拳、古琴藝術、黃河玉門號子、箜篌音樂、豫劇四街戲、黃河澄泥硯、嵩山“泥人劉”、密玉、陶瓷、面塑……6月13日,河南2025“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啟動,活動期間,鄭州市70余個非遺項目將匯聚滎陽。
在今年的活動中,記者留意到,多了不少“銀發族”的身影,他們有的學,有的教,在新舊交織中尋找自己最初的夢想。
近日,記者走進鄭州多個“銀發”聚集地,看到一群“銀發族”正在用閱歷與熱情為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他們拿起針線刻刀、登上非遺舞臺、揮毫潑墨……他們已不是傳統的“守護者”,而是創新的“參與者”。
沉浸 從“被照顧者”到為傳承者
假面舞會、民樂演出、非遺扎染……五一假期,河南省老干部民樂團三十余位銀發藝術家踏歌而來,為鄭州的長者們獻上一場穿越古今的視聽盛宴。
經典民樂環節,《喜洋洋》歡騰熱烈,古箏與琵琶合奏的《高山流水》如清泉流淌,《春江花月夜》則帶人漫步詩畫江南。
“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具象圖案的復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演出結束后的文化分享環節,非遺老師娓娓道來扎染千年歷史,從圖案寓意到捆扎技法,長輩們聽得津津有味。動手實踐時,大家戴上手套,將白絹折疊、捆扎、浸染,每一道褶皺都藏著巧思。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展示讓我們的非遺文化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些技藝不該被淡化。”民樂團的鄧大媽表示。
銀發族參與非遺學習不僅關乎技藝延續,更激活了社區文化生態。據記者了解,在鄭州,不少社區以非遺為切入點,開展非遺進老年大學、非遺研學等活動,或者邀請銀發非遺傳承人或資深手工藝者現場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做春天的使者——春燕,在手工開始前我們需要用到黑白色輕泥、剪刀、牙簽工具,請大家準備好……”6月的一天,鄭州市中原區林山寨街道農業銀行社區以“春燕啄春泥”為主題,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開展了一場云端公益輕泥手工課。
“‘線下+線上’的傳播方式可以更大范圍讓更多老年人在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激發他們內心的激情與活力,提升生活品質。”中原區林山寨街道農業銀行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折紙要對齊,下刀要穩,鏤空部分要耐心……”在上街區朝陽街社區剪紙教室里,平均年齡70歲的社區剪紙隊老師正手把手指導中心路小學的孩子們,將上街區地標建筑“銀箭”雕像化作紅紙上的生動剪影。
“我是土生土長的上街人,對上街有很深厚的感情,退休以后有了剪紙這個愛好,我就想把上街的地標性建筑變成剪紙作品,傳遞給下一代。”銀發剪紙隊老師張巧娥動情地說道。
融合 打造可觸摸的生活場景
將非遺元素融入旅游產品中,開發針對老年人的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體驗項目等已成為各大旅行社攬客的新方式。
記者走訪發現,鄭州許多旅行社近幾年推出了包含農家食宿、中醫理療、藥膳食療等服務的“銀色專線”。
在關虎屯地鐵站附近的一家旅行社,記者看到,這里推出了最適合老年人的10條自駕黃金路線,如去杭州、成都、廣州等地。
“這些線路路況好、節奏慢、風景絕美,我們會依托當地紅色文化和傳統農業,推出‘文化+旅游+康養’模式,還會開發各類非遺技藝體驗和田園康養項目,提升老年游客參與感。”該旅行社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大部分線路都會通過提供陶器制作、手工制毯等非遺手工體驗以及非遺小吃地圖、古建筑探訪等路線規劃,吸引銀發游客深入感受當地文化。
開封市清明上河園、西峽恐龍遺址、南陽臥龍崗、新鄉寶泉峽谷……5月30日18時30分,“中原鐵道·大河之南號”列車緩緩駛出鄭州火車站,車上的70余名旅客開啟了三天兩晚的旅程。該列車不僅在外觀設計上融入了黃河“九曲十八彎”等文化元素,還在內部設施等方面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受到不少老年游客的青睞。
此外,鄭州一家漢服旅拍旗艦店負責人還透露:“今年以來,許多爺爺奶奶輩游客也樂于嘗試體驗漢服妝造,全家福、銀發族的漢服體驗需求顯著增加。”
不少研究機構認為,當前我國老年人以低齡活力老人為主,不少銀發青年(55歲至64歲)、銀發中年(65歲至74歲)“有錢有閑”,熱衷旅游、美食和養生,也更在意精細的養老服務。
打造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將傳統醫藥、傳統養生方式與老年健康服務結合,開發適合老年人的健康產品和服務更進一步擴大銀發族的舒適圈。
漫步太保家園·鄭州國際頤養社區,記者看到,這里以北宋《清明上河圖》為靈感,將汴梁城的儀門、虹橋、街市等元素融入建筑設計;往深處走,廟會街、戲臺、汴河等景觀帶躍然眼前。老人們晨起可在河畔打太極,午后在街市茶坊品茗對弈,夜晚于戲臺旁聽幾段豫劇。食堂里,營養師會根據節氣搭配“二十四膳”,如春季的槐花麥飯、夏季的綠豆涼粉、秋季的菊花酥、冬季的羊肉燴面。
周末上午,秦大媽會和幾個“老閨蜜”去社區的“太·學社”會定期聽鄭州知名大學、機構相關專業教授、老師現場講解中國傳統文化。下午,社區還會組織譬如豫劇票友會、書法臨摹、宋詞吟誦等活動。不僅是手工坊會定期開展剪紙、鈞瓷、汴繡、漆扇等手作活動,太極隊、攝影社、廣場舞團、瑜伽社等興趣社團也會定期舉辦傳統文化節。
共生 傳統技藝的時代新生
非遺的傳承離不開“人”,而老年人正是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對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而許多非遺技藝本就源于農耕時代的智慧,與老年人的成長背景高度契合。
“對于鄭州而言,通過發展非遺產業,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展示傳統技藝、分享文化記憶的平臺,促進本土非遺的活態傳承。”鄭州文化旅游和體育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嚴文斌表示,將非遺融入老年產品和服務,可以增強老年人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使鄭州的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非遺產業與銀發經濟的融合發展,既能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也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許多老年人本身便具有相關技能,可進一步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和技能傳授者。在經濟效益方面,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非遺教育等領域的開發,能夠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鄭州市夕陽紅旅行社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社會價值方面,河南瑞陽醫康養集團有限公司王燕認為,非遺與銀發經濟的融合有助于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他們的社會參與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同時,這種融合也有助于促進代際交流,增強社會凝聚力。
“在工作中,我發現,參與非遺活動可以增強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社交互動和學習新技能的機會,使他們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同時,這種融合也有助于讓我們工作人員更好走進他們的內心,共同創造和分享文化成果。”王燕表示。
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非遺內容生態共生系統,讓非遺文化的活力在新時代潮流下精彩綻放,也讓傳統非遺得以解鎖更多的可能?
“日常,非遺文化可以與健康、教育、藝術等領域深度融合,催生新的業態和模式,拓展非遺與銀發經濟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比如,個性化定制針對特定群體、特定興趣的非遺產品和服務將更加豐富,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在河南茵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視覺總監趙丹看來,還要打造涵蓋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和老年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系統。
數字化發展的當下,諸多數字技術將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新的手段。黃河科技學院教授王軍勝告訴記者,今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將為老年人提供更加沉浸式的非遺體驗,促進非遺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可以加強科技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應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老年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體驗。”王軍勝說道。
鄭州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劉濤在采訪時表示,若想取得成效,要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發展模式,建立非遺與銀發經濟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
“要加強宣傳推廣,提高社會對非遺與銀發經濟融合發展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和參與的良好氛圍。”劉濤表示。
記者 陶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