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王亞平
暑假還沒開始,多地已接連傳來兒童溺亡的噩耗。6月8日,廣西柳州3名兒童結伴外出游玩落水溺亡;6月16日,河南許昌鄢陵縣3名小學生湖中撈魚時溺水,2人救治無效死亡。
冰冷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與戛然而止的童年。
這些逝去的生命提醒我們:是時候思考該如何給孩子們一個健康、安全且自由的假期。
在教育內卷的當下,孩子們的生活被各類補習班、興趣班填滿,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假期他們能擺脫沉重的學業負擔,去擁抱自然、探索世界。但自由不意味著放任,既不能沉浸在手機電腦的虛擬世界里無法自拔,也不能放任孩子在危險中裸奔。
家長是孩子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忙于生計,老人精力不濟,危險就容易乘虛而入,水塘、河流、小區的景觀池、噴泉、積水坑等都有可能是“隱形殺手”,這些水域要么警示不到位,要么沒有專業救生力量駐守,對于天性親水的孩子來說,自身安全意識不強加上監護缺位,悲劇如影隨形。
資源錯配的深層困境也需要看到和打破。無論城市或農村,一方面游泳館動輒上百元的門票將工薪家庭拒之門外;另一方面公益性親水設施近乎空白,防溺水教育大多停留在發放宣傳單的形式主義,缺乏實操模擬與技能培訓。
我們無法為孩子清除所有的危險,但可以竭盡全力形成保護網。
大自然有其壯麗,也有其風險。家長們對孩子的出行安全教育要貫穿始終;相關部門強制排查與隔離危險區域,組織志愿者進行安全提醒和勸導;完善青少年戶外活動、夏令營等行業安全標準和準入門檻。
提供豐富安全的運動娛樂設施。有數據顯示,全國中小學體育場地面積占全國體育場地總面積近40%,假期學校大門緊閉,需求饑渴與體育設施沉睡形成鮮明對比。
今年5月,廣州出臺辦法,推動公辦中小學、鼓勵民辦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符合開放條件的學校,其室外操場、球場、田徑場跑道場地可向公眾免費或者優惠開放。此前,江蘇鹽城等地學校體育場館也官宣對外開放。
隨著暑假即將來臨,若有越來越多學校體育場館可以向學生開放,配合精細化的管理措施,讓校園圍墻內的跑道、球筐等資源對接需求,遠比鎖在鐵門后生銹更有價值。
是時候打破沉默與僥幸心理,做好功課、選對方式,將鼓勵走出去與確保安全有保障二者并重,讓孩子們真正收獲健康、快樂與成長。
用制度與責任構筑起堅實的防線,莫讓兒童溺水成為年復一年的社會之痛。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