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灼華,萬物欣榮。6月14日上午,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商都講壇”再鳴文化強音。首都師范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戴向明,以“多元一體格局中的中原早期文明”為主題,帶領聽眾在萬年時空的文明脈絡中穿梭,共同探尋中華文明從多元到一體的歷史軌跡。
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經歷了四階段:公元前3800~3300年中華大地星光璀璨,靈寶西坡、遼西牛河梁、含山凌家灘初現文明曙光;公元前 3300~2300年,江河競流,南佐遺址、雙槐樹遺址、石家河古城、良渚古城紛紛訴說著江河文明的繁榮篇章;公元前2300~1800年,長江中下游文明漸趨沉寂,黃河之畔陶寺、石峁雙峰并峙,中原腹地眾多城址星羅棋布,開啟城邦林立的繁榮景象;及至夏商周青銅時代,偃師二里頭開都城規劃、青銅冶金之先河,3600年前的“國際大都市”——鄭州商城將青銅文明推向新的高峰,安陽殷墟以片片甲骨講述著早期國家的華彩篇章。中原文明正匯聚四方精華強勢崛起并輻射四方,成為整合中華文明走向一體化的主導力量,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發展趨勢,也形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趨勢。
戴向明的講授兼顧學術表達與社會視角,以最新的考古與研究成果多維度解讀,為聽眾鋪展一幅中華文明從“滿天星斗”到“多元一體”的壯闊歷史畫卷。報告廳內,聽眾們頻頻舉手提問,關于文明起源的思辨在問答中得以層層深入,在座的每位心底喚起對中華文化基因的深度認同。尤為動人的是,聽眾席上聆聽的青少年聽眾,他們的專注求知恰似傳承在時光長河中的鮮活注腳。商都講壇傾心構筑公眾與學術對話的橋梁,每次聆聽都是一次與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脈動的同頻共振。
記者 左麗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