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二七區嵩山路街道望江居社區網格員王娟的手機彈出一條消息:“6號樓2單元樓道堆滿紙箱,堵住消防通道!”她立刻聯系物業,10分鐘后,堵塞的消防通道被清理完畢。這起快速處理的事件,揭開了社區“感官治理”的日常序幕。在這個居住著1.5萬人的“微縮社會”里,基層治理正通過“‘觀’察民情、‘聽’取民聲、‘嗅’探機遇、‘品’味服務、‘觸’達溫情”,將民生小事釀成幸福大餐。這套創新的“五感”工作法,讓社區每個角落都流淌著可觸摸的溫暖,更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觀:網格之眼透視“毛細血管”
在望江居社區,小區單元樓棟消防通道被紙箱“封鎖”這類隱患,逃不過“網格之眼”。社區將54個微網格與“黨支部+紅色物業+志愿者”巡查體系深度融合,網格員化身“移動探頭”:清晨巡查發現堆物、午間勸阻飛線充電、傍晚排查餐飲后廚隱患……今年以來,累計整改消防隱患50余處,火災風險直降20%。
面對雙河居小區夜市噪聲擾民難題,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毅搬出“小板凳議事會”,商戶、居民、物業圍坐在夜市攤位前,3次協商定下“降噪公約”:商戶掛起“輕聲提示”條幅,調整營業時間,網格員組建“夜間巡查隊”每日打卡,噪聲投訴率下降70%。
“鄭好拍”小程序搭建起“治理閉環”:居民隨手拍、網格即時辦。今年以來,1201件居民上報事件、2104條隱患隨手記,在三級網格長聯動下整改率達98%。
聽:民聲之耳解碼“情感密碼”
“寵物便紙簍太少”“兒童活動空間不足”……社區通過53個網格矩陣群、紅色信箱、居民熱線組成的“聽聲網絡”,精準“捕捉”居民的真實訴求。這些“聲音”正轉化為可見的改變:增設23個寵物便紙簍,3處兒童樂園換上新設施,2處老樓加裝無障礙坡道,獨居老人有了專屬“三色服務臺賬”——紅色戶每日電話問安,黃色戶每周上門探訪,綠色戶納入互助網絡。
每月“法律咨詢日”,律師成為社區“常客”,今年已化解40余起家庭糾紛。面對地下室堆物“老大難”問題,紅色物業劃出“暫存區”,志愿者制作收納指南,老黨員上門勸說,今年以來聯合清理雜物60余次。
嗅:機遇之鼻激活“共治生態”
鋼琴老師郭女士嗅覺靈敏,她主動加入“治理合伙人”,在社區開了122期免費聲樂課。神奇的是,72%的學員轉身成為志愿者,11人當上微網格長,累計調解糾紛22起。“社區給了舞臺,我們自然想搭把手。”郭女士的話,道出了“治理合伙人”的心聲。鄭州社區大學的“閱芽共讀社”如同“魔法孵化器”:25場繪本活動吸引200余組家庭,30名家長變身“故事媽媽”,用黏土復刻繪本場景,帶著孩子們辦起“流動故事會”。“這里教會孩子分享,比動畫片有用多了!”一位奶奶點贊道。
品:服務之舌釀出“幸福滋味”
每周三下午,雙河居南門的“美好生活實踐站”熱鬧得像集市:顧大爺邊量血壓邊辦醫保,年輕人掃碼預約家電維修……18名社區工作人員輪值駐點,今年已辦理40余件業務,讓服務半徑縮短至“最后10米”。“三防”行動讓居民嘗到“甜頭”:網格員每日在群里轉發反詐案例,讓王女士識破“冒充客服”騙局,避免2萬元損失;6場消防演練、2次防汛實戰,整改16處商鋪隱患、疏通2處排水管道,織密安全防護網。最火的“反詐課堂”視頻點擊量超5萬人次,5場“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孩子們成了家庭“防騙監督員”。
觸:志愿之手溫暖“最后一米”
85歲的賈三芳奶奶是“紅色重點戶”,但她的客廳從不冷清,“銀齡幫幫團”每周上門整理廢品,物業定期回收紙箱讓她月增收300元,鄰居們送來的牛奶、蔬菜堆成小山。“這些‘孩子’比親人還貼心!”老人接過志愿者送來的生活物資感慨道。在“魅力科學課堂”,76場實驗讓孩子們學會“用科學看世界”;300余人次享受過義診義剪,10次上門修腳服務讓高齡老人感動得落淚。
本報記者 劉偉平 朱翔宇
通訊員 申蕊聞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