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馬蜂蜇傷切勿大意 少年遭遇生命危機

        2024-09-25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秋高氣爽,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時節。12歲少年爬山時被馬蜂意外蜇傷,卻因未及時救治遭遇一場生命危機。河南省兒童醫院急診科專家發布提醒:遭遇馬蜂蜇傷切勿大意,需立即就醫對癥治療。

        近日,12歲的浩浩與爸爸一起外出游玩,為了尋求“挑戰”,兩人選擇了一座尚未被開發的野山進行攀登。沒想到,在爬山途中,因意外踩到馬蜂窩,浩浩遭到馬蜂攻擊,兩人雖盡快逃離,但少年仍被蜇傷,身上留下了數十處蜂蜇傷。受傷之初,雖然孩子身上的傷口腫痛,但并未引起家長足夠重視。然而,不久浩浩狀態急轉直下,接連出現胸悶、頭暈、嘔吐及乏力癥狀。在當地醫生建議下,經簡單處理后由120緊急轉至河南省兒童醫院進行救治。

        在河南省兒童醫院鄭東院區急診醫學科,醫生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少年全身共有20余處明顯的蜂蜇傷,并且身體內已出現橫紋肌溶解、肝功能損害等多臟器功能障礙,直接危及傷者呼吸、血液及胃腸道等多個系統。情況緊急,醫療團隊立即展開一系列救治:心電監護、抗炎、保肝、水化及堿化……終于,浩浩身體各項指標趨向好轉,目前已脫離危險期。

        急診醫學科主任王海軍表示,蜂蜇傷是兒童常見的意外傷害,元兇主要為蜜蜂與胡蜂,其中胡蜂就是我們俗稱的馬蜂。不同的是,蜜蜂蜇針刺入人體后難以拔出,其蜇傷通常為單次性;而胡蜂蜇針可以多次刺入,會對受害者構成持續威脅。并且,就毒性而言,蜜蜂毒液對人體的危害相對較小;而胡蜂的毒液則更具威脅性,素有“殺人胡蜂”之稱,被蜇傷后可以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多臟器功能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面對蜂蜇傷時,準確識別蜂種并及時采取恰當的醫療措施十分重要。

        遭遇蜂蜇如何處理?王海軍建議,蜂蜇傷治療,首先應檢查并處理傷口。若蜇刺仍遺留在皮膚內,應小心拔除,但切記不可擠壓傷口,以免毒素擴散。值得注意的是,胡蜂蜇傷往往不留下蜇刺。隨后,應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區域。蜜蜂毒呈弱酸性,可使用弱堿性液體(如小蘇打水、肥皂水等)涂敷蜇傷局部。胡蜂毒呈弱堿性,若明確為胡蜂蜇傷,可以選擇使用弱酸性液體(如食醋)進行局部處理,以中和其堿性毒液。

        一旦懷疑或確認胡蜂蜇傷,應立即就醫,由醫生評估病情后,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進行下一步治療。治療的及時性至關重要,特別是蜇傷后的前6小時,被稱為“黃金6小時”,是控制病情、減輕損害的關鍵時段。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包括抗過敏、抗休克、保護臟器功能在內的綜合治療措施。

        此外,為了預防蜂蜇傷的發生,進行戶外活動時需格外注意。應選擇相對安全、遠離蜂群出沒的地點進行活動。在穿著上應避免過于鮮艷的顏色,以減少對蜜蜂等昆蟲的吸引。當發現胡蜂等昆蟲時,應保持冷靜,切勿奔跑或撲打,以免激怒它們。此外,還應避免使用香味濃郁的化妝品,以及盡量避免含糖或甜味飲料的外露,以減少成為被蜂類攻擊的目標。通過這些預防措施的落實,可以有效降低蜂蜇傷的發生幾率,保障自身安全。

        記者?王紅

        分享到: 編輯:段景景 統籌:閆佳佳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