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報道,春耕農忙時節,有商家在部分農村地區推銷一種宣稱可以通過量子技術給農作物種子賦能的高科技產品。商家宣稱,用了他們的機器,農田里就能實現增產增收。對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固體量子實驗室主任范桁表示,由于應用環境苛刻,量子設備造價極為昂貴,一臺量子計算機,國家的投入至少千萬元,而且量子效應保持的時間極短,市場上所謂在農業種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術,這是根本無法達成的,大家不要受騙上當。
按照某短視頻賬號發布的內容,這些用于給農作物賦能的“量子技術”,“不僅能縮短農作物生長周期、增加產量,更重要的是,還能讓農作物抗旱、抗澇、抗倒伏、抗病蟲害”。然而,與各種神乎其神的營銷話術相比,現實卻很尷尬——有農戶發現,普通小麥比自家賦過能的小麥長勢更好。
其實,打著“量子”旗號的產品多年前就已成為市場的公害,從鞋墊襪子到養生美容,再到醫療產品,“量子”概念層出不窮,實際上就是收割消費者“智商稅”的偽科技商品。
利用信息不對稱和農戶希望增產的心理,用“高科技”的幌子來收割農戶,這樣的騙術,著實讓人憤慨,必須依法嚴懲。
但此事中,更讓人納悶的是,這些基本上“一眼假”的騙術,為何能堂而皇之地上演?要知道,它們的源頭都是看起來正兒八經的“農業科技公司”,如此公然“炒概念、騙人”的企業,何以能夠一路綠燈,且還不斷擴充加盟商?市監、農委、工商等部門的必要監管、干預體現在哪里?
另外,相關公司和商家下鄉推廣也是公開進行,如有的農田旁醒目地寫著“量子能量波賦能增產試驗田”,這樣的荒謬信息難道沒有被基層相關部門覺察?
如今很多農戶也會關注網絡短視頻,如果沒有必要的內容質量把關,就難免會給一些騙子提供可乘之機,從而產生“洗腦”營銷的效果。一些心術不正的公司,本身也將網絡平臺宣傳當作獲取公信力的手段。同時,由于網絡傳播的流量優勢,線上的虛假宣傳帶來的后果,恐怕比傳統的線下騙術還要嚴重。從源頭減少這類虛假宣傳內容的輸出,極其必要。
當然,“偽科技”“偽專家”坑農、騙農的現象,之前也曾出現過,比如個別不法分子借機組成農資下鄉“忽悠團”,冒充農業技術“專家”,打著免費培訓技術的幌子,以現場“洗腦授課”、送貨上門等模式兜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等。
而“量子科技”的新話術提醒我們,除了要把農業技術科普和防騙宣傳等納入助農惠農體系,相關部門也應該對各類游走在灰色地帶的“高科技”公司加大常態性排查、整治力度,及時斬斷伸向基層農村的“黑手”。總之,要謹防偽科技下鄉“開拓市場”,別讓無辜的農戶群體成為受害者。
據澎湃新聞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