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文化研究所所長劉濤說,雖然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這種“天圓、地方、身在中心”的古老宇宙觀有其局限性,但先賢們以日影的長短來測定四季的變化是有科學道理的,這是農業社會天文發展的初步成果,對于后世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參考意義,唐代僧一行、元代郭守敬都以此為基礎,修訂歷法, 影響至今——
唐代僧一行在告成復制了周公當年建立的八尺表,驗證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制定出了影響深遠的《大衍歷》。元代郭守敬在周公測影處建立觀星臺,用觀測數據編制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與現時通用的陽歷時間僅差26秒,時間卻足足提前了300年,這也再一次驗證了鄭州人當年“立竿見影”觀測天象劃分的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古老歷法的合理和準確。
如今,站在郭守敬700多年前建造的觀星臺前,望見長余31米的量天尺筆直延伸,讓人不禁對周公、郭守敬的測影場景心馳神往。他們的智慧穿越千年,仍然熠熠生輝。
據介紹,觀星臺至今仍然能正常觀測使用,一年四季,隨著日光的推移,表影將灑在量天尺的不同位置。望著尺上的“春分”“夏至”等節氣的刻度,參觀者無不深深折服于先賢的智慧。
(感謝鄭州市文物局對此次采訪提供大力支持)
鄭報全媒體記者 秦華 /文 李焱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