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女性消費為主打的商場,近幾年正把目光鎖定在親子消費上。
“有了孩子后,每每去商場,都不是為了買衣服,而是帶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 住在中原萬達商圈的寶媽劉女士說。
確實,每個孩子背后都是一個家庭。記者發現親子消費的熱潮已經席卷傳統商業區,不少大型商業綜合體都引入了早教中心、兒童游樂園、體驗式兒童用品購物商鋪,甚至市內海洋館、動物園等。
從主打“逛吃逛吃”到“遛娃好去處”。業內人士指出,在實體零售業遇冷的背景下,親子消費成為拉動實體零售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兒童體驗業態成為商場“標配”
上午11點,在中原萬達兒童游樂園圍欄外,七八個家長背包坐在休息區,十多個孩子在海洋球里翻爬;下午4點,錦藝城C館三樓熙熙攘攘,帶著孩子來這里上早教、培訓班,購買母嬰用品的市民川流不息。
“這大熱天的,也沒地方可以遛娃,兒童業態配備齊全的商場是最佳選擇。”劉女士說,自己現在逛商場往往先是帶著孩子上親子互動課,再參加手工制作培訓,中午去餐廳吃飯,下午去室內兒童游樂園,平均每次花銷在800元左右。
跟劉女士一樣,選擇商場“遛娃”的群體正在日益增強。記者觀察發現,現如今一到周末,全家老少齊上陣到商場“溜娃”成了常見景象,我市不少商業綜合體也將親子消費當作實體零售業的轉機法寶,服務涵蓋了兒童玩具服飾、主題餐飲,親子娛樂,益智游戲,早教培訓等機構,從單純的購物式消費到體驗式消費,兒童業態也不斷向多元化發展。
“最主要還是有需求、有市場。”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兒童業態的未來前景十分看好。有關數據顯示,預計我國每年將可能增加200萬新生兒,這將為我國兒童產業打造一片新藍海。
“未來幾年內兒童產業一定會呈井噴式增長。”鄭州一家商場的策劃部負責人孫先生說,迅速崛起的母嬰兒童體驗業態已經成為商場抗擊電商的轉型利器,并晉升為繼影院、餐飲之后,購物中心的又一“標配”。
“娃娃消費”帶動吃喝玩樂全消費
正所謂,每個孩子背后都是一個家庭,兒童消費背后往往是整個家庭的參與。
在商家看來,兒童業態除了能把客流引進商場,更能增強客戶黏性,拉長客戶在商場的停留時間,刺激顧客的潛在消費。比如一個孩子進入兒童樂園玩耍,少則兩個家長,多則四個家長陪同。孩子呆在兒童樂園的時間基本在兩到三個小時,這三個小時全家人都會在商場消費。并且,孩子從游樂園出來后,大多會接著產生餐飲、購物等其他消費。
基于此,近年來,多個大型商業綜合體相繼進駐鄭州,都把兒童業態作為一個新熱點來打造,并且更注重創新性和獨特性。
去年11月18日開業的正弘城,瞬間成為鄭州全新的網紅“打卡”商場,人們在關注商場內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同時,開在這里的市內動物園——未來動物城主題公園更深得寶爸寶媽們的心。
“每到周末人都超多,里面設置了很多互動體驗的環節,非常適合帶寶寶們一起玩。”經常前去體驗的寶媽趙怡表示,相比傳統的動物園,開在商場里的動物園不僅冬暖夏涼,更是滿足了一家人吃喝玩樂的全需求。
除了市內動物園,早在2016年,錦藝城C區開業時,便將海洋館“搬進”購物中心,成為其主打特色,也成為了吸引親子消費的“主戰場”。據錦藝城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個C區購物中心餐飲業態占比近40%,零售占比40%,兒童業態及配套為20%。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兒童業態已經成為實體商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親子消費的潛力巨大,因為透過兒童本身可以帶動父母這一輩的消費能力,1+2+4在未來中國的市場中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同時,商場在打“親子牌”同時,要注重服務細節及品質,讓家長與兒童同樂,才會真正提高整體收益,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鄭報全媒體記者 趙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