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中國房顫日,為了提高公眾對這種疾病的知曉率和危害,推進房顫的就診率和規范治療,河南省房顫中心聯盟在紫荊山公園舉辦大型2019中國房顫日大型義診活動。聯盟成員單位鄭州市七院、華中阜外醫院、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派出袁義強教授、宋衛峰教授、黃瓊教授等我省知名心血管專家到場為市民義診并答疑解惑,開展房顫的科普宣教。據悉,“房顫”這個發病隱秘、公眾認知極低的疾病,其后果非常嚴重,可能導致卒中。
“房顫”公眾認知率低,后果很嚴重
房顫(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的不規則顫動引起血液不能正常泵出,而是在左心房形成湍流,進而容易形成血栓,血栓隨血流進入到腦,就會導致腦卒中。河南省房顫中心聯盟主席、鄭州市七院院長袁義強教授說:“房顫的公眾認知度非常低,很多確診患者根本沒聽說過房顫,其直接后果是房顫的就診率、診斷率和規范治療率低,貽誤診療時機的情況普遍。”
而與此對應的卻是房顫的嚴重后果。房顫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致殘病死率,卒中、心梗和心力衰竭等疾病都與之相關。袁義強教授說,“特別是腦卒中,是房顫最為嚴重的后果之一。房顫患者卒中總體發生風險是無房顫人群的5倍,由房顫導致的卒中一年致殘率超過50%,一年死亡率超過50%,一年內復發的患者超過1/3。”
房顫患者防卒中,抗凝是關鍵
針對此,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拜耳公司共同發起的“中國房顫日”宣傳活動在全國各地舉辦。河南省房顫中心聯盟作為房顫中心項目聯盟醫院,也積極參與到本次“關注心房顫 預防腦卒中”的全國性宣傳活動當中。袁義強表示,希望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關注自身和家人健康。如果出現心跳不規律、砰砰(亂)跳、疲憊、眩暈,或者呼吸短促,要及時到醫院檢查,一旦確診房顫,要聽從醫生的建議,堅持規范治療,不能因為癥狀消失而擅自停藥,過程中發現任何問題應積極與醫生溝通。
據悉,目前治療房顫的方法主要有導管射頻消融、藥物、電復律等。袁義強教授介紹,導管消融是房顫患者轉復竇性心律的有效療法。而在藥物治療手段中,最關鍵的就是抗凝治療,以防止血栓的產生。袁義強教授表示,抗凝治療貫穿房顫治療的始終。在臨床上,利伐沙班和達比加群等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藥使用無需常規監測凝血指標,療效和安全性確切。如果出血風險高的患者,可以選擇左心耳封堵替代抗凝治療,有效預防腦卒中及外周栓塞疾病。
鄭報全媒體記者 ?邢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