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的精密儀器里,悄然生長著高端超硬材料——金剛石;利用團隊獨創工藝,生物質資源成為新能源電池材料關鍵部分,實現資源綠色發展再利用;中原大地的特高壓輸電塔之間,一束束纖細的光纖編織起守護電網安全的“智能防線”;蘭考鹽堿地里,秸稈地膜滋養著國家地理標志蜜瓜……這一幕幕科技創新圖景,描繪出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簡稱“哈工大鄭研院”)深耕中原,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奮斗畫卷。
自2021年8月落地以來,哈工大鄭研院將學校頂尖科研實力與河南產業需求深度融合,從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到成果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哈工大鄭研院用一把把科技“金鑰匙”打開一個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難關,轉化為助力河南產業升級的“創新引擎”。
截至目前,該院已先后獲批10余個國家、省部級創新平臺,獲批簽約各類科研項目200余項,合同總額突破2億元,孵化50余家科技企業,牽頭發起成立河南省技術經理人協會,全院行政人員100%獲得技術經理人資格認證,為河南“7+28+N”產業鏈群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創新研究 筑牢產業升級根基
今年5月,哈工大鄭研院申報的“大尺寸高品質單晶金剛石技術高效落地產業化”項目成功入選鄭州市“高校、科研院所促進高價值發明專利本地轉化項目”。
“我們的大尺寸單晶金剛石生長裝備,終于解決了傳統設備生長面積小、均勻性差的行業難題。”在河南碳真芯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技術人員興奮地展示著自主研發的核心設備。為推動河南省超硬材料重點產業強鏈增效,研究院積極助推項目團隊金剛石材料相關技術及專利在豫轉化,將團隊產業化公司“碳真芯材”落地鄭州。
河南作為超硬材料產業大省,長期面臨高端裝備依賴進口、核心材料制備技術不足的困境,該公司則成為破局“生力軍”。這家由哈工大鄭研院聯合孵化的企業,其研發的金剛石復合材料,技術指標國內領先,為河南超硬材料產業鏈補上了“高端裝備—核心材料—應用器件”關鍵環。
在新能源領域,研究院的創新同樣令人矚目。針對無人機行業長期存在的飛不久、難共享、成本高等痛點,哈工大鄭研院新能源車輛先進動力與能源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員李光耀介紹,研發團隊搭載20余項核心專利技術,通過三重技術革命開啟無線供電新時代,推出全球首創多尺寸兼容高抗偏移無人機無線充電系統。
“我們主要是做電動車的無線充電、無人機的無線充電還有電機電控電驅。”從2006年到如今,新能源車輛先進動力與能源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已聚焦這個領域開展研發近20年時間。“不管是大功率還是小功率,都已經完成從樣機到量產的過程,現在和宇通客車、少林客車等多家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截至目前,我們已承接國家級項目、省部級項目等20余項,發表SCI論文60余篇,獲批專利30余項。”李光耀說道。
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發展是研究院創新研究的另一重要領域。蘭考蜜瓜種植曾飽受塑料地膜“白色污染”困擾。該院于艷玲副教授帶領團隊將可降解秸稈地膜和腐殖酸有機肥帶入大棚。團隊研發的紙地膜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降解周期僅90天,還能釋放有機質改良土壤;植物源腐殖酸肥料則可有效修復鹽堿化板結土壤,并且可以實現綠色循環。目前,蘭考秸稈資源化處理中試基地正在建設,預計投產后年處理秸稈300噸,產出生物基肥料150噸,將助力當地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難題。
全鏈條體系加速創新價值落地
“2022年,我院金剛石材料相關技術及專利在豫轉化項目處于產業化早期階段,面臨著商業化驗證不足等多重挑戰,導致資金引入周期延長。”河南哈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工大鄭研院下屬平臺公司)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得益于哈工大、鄭州市科技局等各方的共同努力,2024年成功引進省級投資平臺基金,解決研發團隊在產業化初期的資金瓶頸問題,也為后續的技術迭代和市場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該工作人員介紹。此案例是“基礎研究在高校、落地轉化在地方”的典型,由地方研究院結合地方產業需求,推動學校成果在地方落地,是一流大學研究院服務地方經濟的典范,也是校地雙方建設研究院的重要初衷之一。
據悉,為了更好促進成果從實驗室到工廠再到市場,研究院建立“技術研發—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產業落地”成果轉化全周期的孵化服務體系,打造科技產業“高產田”、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工廠”。2024年,該院入選鄭州市首批概念驗證中心建設試點。同年,又獲批河南省技術轉移中心示范機構。
研究院堅持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一體推進,以地方產業需求為引領開展成果轉化,推動成果落地服務實體經濟;設立概念驗證專利轉化院設項目,針對技術成熟度較高的項目進行“商業驗證+技術驗證+場景驗證”,探索“一項技術成果+一個典型場景+一個行業推廣”模式,促進場景創新成果落地應用。
當前已經持續開展三批概念驗證項目,截至目前,已完成70余項成果轉化,覆蓋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環保、生物醫藥等多個省市產業發展重點領域。
引育人才鍛造產業 發展“生力軍”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哈工大鄭研院一直以來始終堅持的發展理念。
如何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研究院堅持“以才引才”,打造“大師+團隊”人才工作體系,支持高層次人才在鄭建立高水平科研、產業化平臺,協助其招引海內外人才組建高水平團隊。目前,研究院已圍繞醫學健康、光電融合、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領域建立高水平科研團隊15個,初步建成了一支由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領銜、面向省市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200余人高素質國際化人才隊伍。
“從事金剛石產業研究的張固非博士,其研究領域與我省超硬材料產業高度契合,他從國外知名研究機構辭職回國,全職加盟研究院。”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在張固非博士這些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過程中,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鄭東新區(中原科技城)等主動提供高層次人才政策解讀與申報服務,積極協助解決編制、人才子女入學等問題,為人才安心科研創造了良好環境。
據悉,哈工大鄭研院始終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已與包括河南省科學院、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鄭州宇通集團等30余家省內頭部企事業單位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累計培養碩博研究生1700余人。“哈工大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鄭州專項采用‘校內導師+行業導師’的導師組培養模式,師生深入省市產業發展一線,找真需求、解真難題、練真本領,解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企業研發實踐脫節等問題,同時引導和推動更多學生在畢業后留在鄭州就業工作。”研究院工作人員表示。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哈工大鄭研院將繼續以人才培養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成果轉化為紐帶,為中原產業升級打造更強的“科技引擎”,加速“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助力鄭州升級為“創新樞紐”,讓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河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現代化河南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報記者 劉盼盼 李新華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