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9月10日的晨光剛漫過鄭州市兒童福利院里的特殊教育學校),手工教室就飄起了彩紙的輕響——幾個孩子圍在課桌旁,小手上沾著粉的、黃的黏土碎屑,連鼻尖都蹭了點金粉,卻絲毫不在意,只盯著手里的“作品”專注地捏著、卷著……
老師 這束“小花”藏著我的心意
第41個教師節當天,這些被稱作“星星寶貝”的孩子,正用最笨拙也最真誠的方式,給每天陪著他們的老師準備驚喜。
“老師,你看!花的花瓣要捏圓一點嗎?”小宇舉著揉得胖乎乎的黏土,眼神里滿是期待。手工老師蹲下來,握著他的小手慢慢調整:“對呀,像小太陽的光芒一樣圓,老師收到會更開心的。”
環顧四周,教室里沒有急促的節奏,只有指尖劃過彩紙的“沙沙”聲、黏土碰撞的“噠噠”聲,還有偶爾響起的小聲詢問。有的孩子把彩紙折成花瓣時,會突然停下來笑:“這像老師上次教我疊的紙飛機,能帶著祝福飛給老師嗎?”。有的在給花束系絲帶時,會小聲念叨“老師幫我系鞋帶也是這樣繞圈圈”。
而這些手工花的誕生,藏著孩子們好幾天的“秘密行動”。為了給長期奮戰在一線的老師送上心意,前些天起,孩子們就跟著手工老師悄悄籌備——團黏土、卷花莖時、剪葉子、打包……老師告訴記者,孩子們每個步驟都會小心翼翼對待,生怕剪壞了這份滿心的感激。
“王老師,節日快樂”“郭老師,這是我做的花”當活動結束后,孩子們捧著裹著透明包裝的手工花,踮著腳挨個叩響辦公室和教室的門。朵朵黏土花、彩紙花舉到老師面前,有的花瓣還沾著沒擦干凈的膠水,有的花葉邊緣剪得并不整齊,卻比任何鮮花都耀眼。
師語映初心 講臺后的堅守與告白
“特殊教育的真諦不在于培養了多少精英,而在于不讓任何一個靈魂掉隊。”從事特教11年的李錦銘老師,看著手里那朵歪歪扭扭的黏土花,眼眶有點發熱。
她告訴記者,從剛入職時,自己被孩子們喊“小米姐姐”,到如今,已經成了大家依賴的“小米媽媽”,11年里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卻裝滿了和孩子們的細碎溫暖。
時光亞老師也捧著孩子送的花,笑著說起心里話:“這些孩子教會我,愛不是拯救而是陪伴,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很慶幸我能成為他們生命里的光,而他們,早已成為我生命里的太陽。”
一旁的劉俊莉老師,手里的花束上還別著一張小卡片,上面畫著一個笑臉。“因為喜歡,所以才會毫不猶豫!我的特教生涯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只是日復一日的重復。我們的職責就是陪伴每一名學生,讓他們找準自己的位置,將來可以發出明亮耀眼的光。”劉老師真切地說道。
凝愛成花 見微知教
劉俊莉老師其實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2023年,學校招收了一批社區特殊兒童,成立“聽心語”實驗班,她成了首批“聽心語”老師。這兩年里,她總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世界:孩子害怕陌生環境,她就先陪著在走廊里多走幾趟;孩子表達不清需求,她就慢慢引導他們用手勢、圖畫溝通。
“這些星星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疑釋惑,更多的是愛的陪伴與耐心疏導。”她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也用行動踐行著,陪著班里的孩子一步步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節奏。
辦公室的窗臺上,很快擺滿了這些“特別的花”,特教學校負責人看著這一幕,不禁感嘆道:“如果說孩子們是美麗的花朵,那么我們便是那承托花朵的花枝和花葉。而教師節的意義,也從來都不僅是致敬教師的奉獻,更是傳承一種信念——教育的力量,從來不是照亮少數人的坦途,而是讓每一束微光,都能在耐心與愛的守護下,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我們則是希望用這樣的堅守,讓‘不讓任何一個靈魂掉隊’的承諾,變成了每個孩子成長路上最溫暖的底色,也讓‘尊師重教’的內核,在‘愛與被愛’的雙向奔赴中,變得更加鮮活而厚。
記者 陶然 通訊員 李新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