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在我國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城市發展面臨新挑戰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新時代城市工作的方向目標、重點任務和實踐路徑,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重大戰略部署,為鄭州錨定新方位、展現新作為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鄭州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交通和人口大市,擁有“米”字形高鐵網、國際航空樞紐、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等戰略資源,是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樞紐節點,是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內陸開放窗口,具有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服務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獨特優勢。我們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融會貫通,深刻把握“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始終將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把實現人民生活更美好作為城市工作的價值標尺;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將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方面,通過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前進過程中的問題;深刻把握“安全韌性”的重要基石,以底線思維、極限思維應對各類常規及非常規風險,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深刻把握“歷史文化”的城市根脈,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守護歷史文脈,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人文氣息;深刻把握“高效智慧”的治理密碼,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與技術優勢疊加賦能,加快構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動、高效智慧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堅決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貫徹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奮力打造“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鄭州樣板,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切實增強城市安全韌性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維度提升城市安全水平。認真汲取“7·20”特大暴雨災害教訓,加快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按“一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系統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增強城市運行的安全韌性和穩定性。統籌防洪與內澇治理,加快城區積水點改造,深入做好部山區地質災害風險防范,確保黃河長久安瀾和南水北調工程安全及供水安全,不斷提升城市的災害防御和應急響應能力,讓城市應對風險更從容。進一步織密公共安全“防護網”,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強社會治安整體防控,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狠抓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緊盯消防、交通、燃氣、危化品、食品藥品等重點領域,常態化排查整治風險隱患,確保實現城市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
全面提升市民幸福指數
鄭州始終堅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均衡布局,持續提升服務水平。深入打造“學在鄭州”品牌,堅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高中教育優質資源倍增和多樣特色發展,形成了職業教育發展比較優勢。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落地實施,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兒童、心血管、腫瘤、腫瘤(中醫)、神經疾病、婦產科、創傷等7個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成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布局最多的城市。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基層能力、縣域服務水平、群眾健康獲得感、就醫負擔“三升一降”。著力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社會適老化改造。加快打造全域兒童友好城市,探索建設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大力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標桿城市,設立100億元“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實施五年百萬大學生留鄭計劃,2022年以來共引進青年人才72萬人。2024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達1308.6萬人,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4.7歲,城市年輕力指數排名全國前列。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重點圍繞“一老一小一青壯”增進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切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教醫保”等急難愁盼問題,讓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加可感可及,實現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鄭州作為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8000年裴李崗文化、6000年大河村文化、5300年仰韶文化、4100年夏都文化、3600年商都文化,全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74處83項,數量規模在全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近年來,我們以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全國重地為目標,圍繞打造“中華兒女的尋根之地、中華文明的朝圣之地、中華文化的體驗之地、國學教育的實踐之地、現代文明的創新創業創造之地”,加快建設“博物館群+大遺址公園”的全景式中華文明展示體系,入選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6項、位居全國城市首位,持續高水平辦好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凝聚海內外中華民族兒女的精神力量,創作了《唐宮夜宴》等火爆出圈的優秀作品,打造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等深受市場歡迎的文旅項目,“天地之中、黃帝故里、功夫鄭州”的城市品牌越擦越亮。下一步,我們將著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心呵護城市記憶與文化基因,深入挖掘黃帝文化、黃河文化、嵩山文化、商都文化內涵,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進一步讓歷史資源“活”起來、讓文明印記“亮”起來,賡續城市文脈、彰顯歷史底蘊,讓鄭州成為厚重而兼具活力的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
激發城市創新創業活力
近年來,鄭州市堅持把創新驅動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大力推進中原科技城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中原科技城用兩年時間在全國348個科技城中躋身第15位,全市集聚研發平臺達5616家,規上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84%,駐鄭院士85人、人才總量突破300萬人。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129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00家。202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800億元、增長22%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2.8%、增幅連續位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健全高質量教育體系,支持中原科技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緊緊圍繞“7+20”重點產業鏈群,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持續在智能設備、新能源汽車等賽道發力,積極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布局,加快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有力推動科研成果本地產業化。同時,搶抓城市有機更新機遇,打造更加宜業宜居、“近悅遠來”的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鄭發展,切實唱響創新“最強音”,形成強有力的增長引擎。
不斷提升城市開放水平
鄭州地處“中國交通十字路口”,是全國等級最高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國家空港型和陸港型雙樞紐承載城市,新鄭國際機場年貨郵吞吐量達到82.5萬噸、位居全球貨運機場40強,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是全國14個集結中心之一,今年上半年班列開行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2 位。當前鄭州已形成“2+2+9”口岸體系,是全國功能性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城市。2024年全市進出口總額完成5565.8 億元,連續13年居中部城市首位。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好空、陸、數、海“四條絲綢之路”的“四路協同”優勢,進一步提升航空樞紐能級,持續加密國際貨運航線,強化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作用,創新“運貿一體化”機制,強化多式聯運優勢。特別要在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的基礎上,以人才為根、創新為本、政策為要、產業為脈、金融為血、文化為魂,加快打造全國跨境電商政策和制度創新策源地、人才創業地、高品質商品集散中轉地、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節點和便利地,全力建設成為國家級跨境電商創新示范高地。同時,不斷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扎實辦好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會等重大國際活動,促進中外合作交流、文明互鑒,讓開放更好更多惠及企業與市民。
持續完善智慧高效城市治理體系
近年來,鄭州市探索創新“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構建了“一核統多元、一格管全面、一屏觀全域、一網攬全局、一線通上下、一鍵全處理、一融助創新、一文促善治、一法保平安、一制強安全”的“十個一”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高效能治理體系,實現黨的組織優勢與數字優勢深度融合,實現“線上,全市治理事項統一平臺辦理、高效處置;線下,治理力量下沉基層、貼近群眾,有效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2023年10月全面實行綜合化統一平臺處理機制以來,已累計處理各類事件721.6萬余件,群眾切實感到黨的組織就在身邊、黨的溫暖就在身邊、“主心骨”就在身邊,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持續提升。下一步,我們將以建設智能體城市為載體,進一步完善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體系,創新治理方式,提升服務水平,聚焦政務服務、社區服務、市場主體服務、應急管理、生態環保、交通治理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管用好用的“人工智能+”應用,加快推動建設平安鄭州、幸福鄭州、創新鄭州、智慧鄭州、誠信鄭州、法治鄭州、文明鄭州,不斷提升特大城市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水平提高。
在抓好鄭州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發揮中心城市引領帶動作用,以鄭開同城化為牽引,以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為方向,聚焦交通同網、產業同鏈、文化同興、生態同建、服務同享、創新聯動的“五同一聯動”,堅持“強核、固圈、領群”協同推進,加快提升鄭州都市圈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影響力,促進帶動更大區域實現協調均衡的高質量發展,不斷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