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文化鄭|中華文明起源的早期脈絡 專家學者齊聚鄭州解讀“裴李崗時代” 它是8000年前“中原崛起”的重要標志

        2025-09-08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9月5日至6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漯河市賈湖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裴李崗時代與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在鄭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深入探討裴李崗時代在中國史前文明起源階段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挖掘中華文明根脈。

        推進新石器時代中期研究

        “過去大家研究最多的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內容,前面的歷史一直不太清楚。由此學界正式提出了‘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概念。鄭州憑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學界對這一歷史階段的新認識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趙輝認為,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有兩大課題:一是早期農業的起源,這個問題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往前追溯,甚至到了上萬年以前;另一個課題是國家或者說文明的產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是距今6000年以來,才出現了國家。而中間這一段歷史,一方面承接著農業的起源,另一方面又連接著國家的產生。“關于這一段歷史的研究,這些年來社會關注度不高,學術界內部對它的重視也遠不如前面提到的那兩個課題那么充分。如果我們不對這個時代進行深入討論,那么整個人類歷史,尤其是中國史前史,就會顯得不完整。這也是我們策劃和組織這次會議的出發點。”趙輝表示,此次學術研討會,就在于進一步推動對這一時代的完整認識,并在此基礎上獲得對中國史前史的系統性理解。

        “這次會議邀請了周邊各省的專家,交流了在裴李崗時代各個區域中的研究發現,這對我們推動裴李崗研究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袁廣闊在談到此次會議的重要性時表示,“大家在會議上分享的成果都非常前沿,代表了當前裴李崗文化研究的最新進展。這也是本次會議的重要意義之一。”

        這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期

        據了解,裴李崗文化上承舊石器時代末期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下接著名的仰韶文化,是華夏大地邁入成熟農耕社會的重要階段。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其影響范圍西至豫西,東到豫東,南達淮河,北至豫北。核心區域在嵩山周圍。主要遺址包括新鄭裴李崗遺址、舞陽賈湖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新密莪溝北崗遺址等。

        裴李崗文化1977年發現于新鄭裴李崗遺址,填補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為研究仰韶文化來源提供了新材料。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裴李崗文化和周邊地區文化發生了較多聯系,從而有了早期中國文化圈的雛形,這個時期又可稱為裴李崗時代。裴李崗時代,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期。

        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表示,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8000年前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為后來的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奠定了基礎,它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基礎性、奠基性的作用。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郭偉民也認為,除了農業方面的突出表現,裴李崗在精神文化方面,其聚落社會的等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人類要從多元走向一體,首先要在觀念上達成一致,這非常關鍵,而裴李崗時代人們的精神已經開始有一套觀念體系。“從墓葬中大量出土的綠松石等貴重物品可以看出,裴李崗在精神信仰、經濟技術以及對非實用品的利用和賦予新價值方面,都已開始形成某種統一的規制。例如,器物開始形成禮器,中國最早的禮器就是在裴李崗時代出現的,這一套規范對人們的日常行為、精神觀念和意識形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國精神信仰中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郭偉民表示。

        從“前仰韶”到“裴李崗時代”

        “中國新石器時代或史前文化在1萬多年以來,經歷了從南到北的傳播過程。這一過程與氣候變暖密切相關。可以說在12000年前,華南地區,即現在的南寧、桂林一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個集中區域,早期非常發達;到了10000年前后,長江流域開始出現文化發展,由于農業形式的出現,文化逐漸向北擴散,到了9000年前后,逐漸向淮河流域轉移,并在黃河流域重新建立起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提出,憑借稻作優勢,長江流域為黃河、黃淮一帶,尤其是中原地區的文化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養分。而因為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黃河流域的優勢在裴李崗時期開始確立,并一直延續到后來的仰韶、龍山時代,甚至夏商周時期,而裴李崗正是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崛起的中原“文化高地”。

        在蔣樂平看來,距今8000年到9000年,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的文化高地此前已經轉移,并在黃河流域重新建立起來。“我個人認為,這一高地的形成有其基礎和各種條件,雖然我們對此尚未完全清楚,但后續的仰韶文化、龍山時代以及夏商周時期的發展,都表明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始終是文化高地。”蔣樂平說,長江流域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占據領先優勢,到了公元前8000年以后,也就是裴李崗時代開始以后,黃河流域第一次在文化上超過了長江流域,“高地”地位逐漸確立,至少從這個時候開始,黃河流域或者說裴李崗文化,在大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可謂“文化的綜合高地”。

        “我們關注中原如何崛起,如何成為‘中國’,裴李崗就是我們第一個關注點,它是我們梳理黃河中游和中原地區文化源頭的重要時代。”蔣樂平表示,學界之前把仰韶時代更早的階段稱為“前仰韶”,而“裴李崗時代”這個概念的提出,就能概括和代表“前仰韶時代”的說法,進一步明確了裴李崗時代與中原的關系。

        為探尋文化根脈提供關鍵學術支撐

        在學術研討會主題報告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從多角度展開研討。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錢耀鵬將“鼎”作為研究對象,認為首先發現于裴李崗文化的陶鼎開啟了中國史前文化統一性的帷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居中指出,陶鼎最早的實物證據發現于裴李崗時代的舞陽賈湖遺址第二期早段,以“鼎罐壺”隨葬品組合為主要載體的葬禮形式發明之后,也是最先傳播到了嵩山周圍的裴李崗文化分布區,形成最早的“鼎文化圈”,并逐漸傳播至其他地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魏興濤分享了賈湖遺址的考古新發現,肯定了賈湖遺址與中原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關鍵性地位。山東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靳桂云探討了裴李崗時代的生業經濟,指出這一時期生業經濟具有區域特點多樣性、野生食物資源占較大比重、水生食物資源的充分利用、食物生產活動的普遍發生等顯著特點。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魯鵬分析了裴李崗遺址的地貌、生業與聚落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永強介紹了2018—2024年裴李崗遺址從舊石器晚期到裴李崗文化時期遺存的發掘情況。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學科與科研辦公室主任、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張建結合考古發現論證了嵩山北麓地區也應為裴李崗文化的重要分布區。

        9月6日上午,結合研討會主題,與會專家分別對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裴李崗遺址進行了現場考察。大家一致認為,此次會議搭建的交流平臺,不僅有助于深入挖掘裴李崗文化的豐富內涵,厘清中華文明起源的早期脈絡,更能為探尋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與文化根脈提供關鍵學術支撐,為傳承發展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注入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強勁動力。

        本報記者 左麗慧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