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一晃暑假就過去了,今年我可算沒像往年那么焦頭爛額了。”
“真沒想到,孩子的這個暑假,不光作業沒落下,還學了很多課外知識,交了新朋友,我們當家長的別提多高興了。”
8月31日,惠濟區迎賓路街道迎賓社區的很多家長提起剛剛過去的暑假,紛紛稱贊社區的“暑期課堂”辦得好。今年暑假,迎賓社區策劃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暑期課堂”活動。來自中國礦業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的8名返鄉大學生志愿者走進社區,與30名孩子共同開啟了一個充實而多彩的暑假。
志愿領航:讓科學啟蒙有了“青春坐標”
“紙是怎么來的?”“為什么圖畫會‘動’起來?”“鐵樹真的能開花嗎?”暑期中,中國礦業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朱英浩,化身孩子們眼中的“科學魔法師”,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實驗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
從“變廢為寶”的造紙實驗,到妙趣橫生的光影游戲,再到揭示奇妙微觀世界的化學小實驗…… 這些看似簡單的操作,實則是“科學精神從小培養”理念的生動實踐。孩子們在動手實操中領悟“實踐出真知”,在觀察思考中懂得“探索無止境”,更在與返鄉大學生志愿者的互動里,觸摸到知識背后的家國情懷。
志愿護航:讓研學之路鋪滿“成長刻度”
“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空間信息技術設備,它能精準捕捉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在中科光啟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鄭州大學志愿者張倩的講解讓孩子們眼中充滿好奇和驚嘆。
暑假期間,來自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的張倩、楊蕊、惠美柔等7名志愿者,帶領孩子們開展了8場“行走的課堂”。他們走進惠濟區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觸摸國家科技發展的前沿脈動;駐足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紀公廟,對話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漫步黃河博物館,讀懂母親河奔騰不息的文明密碼與生態智慧;探訪鄭州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感知生命奇跡的頑強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意……
大學生志愿者們以“講解者+引導者”的雙重身份,將專業知識與家國情懷融入每一處解說。孩子們在歷史與現實的對照中漸漸明白:個人的成長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今日對歷史的敬畏、對科技的向往,終將匯聚成建設強國的青春力量。
志愿接力:讓成長課堂延續“向善基因”
“哆啦咪嗦……”這個暑假,迎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古箏教室里,悠揚琴聲此起彼伏。“古箏暑期課堂”不僅教會孩子們彈奏技巧,更在旋律中培育審美情趣與文化認同,讓傳統民樂成為連接古今的精神紐帶。
“小先鋒專列”志愿服務隊的孩子們在社區撿拾垃圾,志愿者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孩子們每一次彎腰,是對公共環境負責的態度養成;志愿者每一次解說,是溝通能力與社會責任的雙重歷練。
返鄉大學生志愿者深度參與這些活動,為暑期課堂注入了鮮活的“代際傳承”基因。這些從家鄉走出去的 “學長學姐”,帶著在外求索的見識與沉淀回到故土,用“鄉音”講新知識、用“青春語”傳真價值。“大孩子帶小孩子”“同齡人影響同齡人”的模式,讓教育如春風化雨,直抵心靈,也讓“向上向善、反哺家鄉”的種子悄然扎根在孩子們心底。
這場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暑期實踐中,正是迎賓社區黨支部以黨建為“繡花針”,穿起“校—家—社”育人千條線,精心繡制的“家門口”成長圖景。社區黨支部主動搭平臺、聚資源、強服務,以返鄉志愿者為溫度紐帶,打造了黨建引領下“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鮮活樣本。
迎賓社區黨支部負責人說,下一步,社區將繼續緊扣居民所需、孩子所盼,持續擦亮“青春志愿反哺”金字招牌,讓孩子們在社區這個“人生第一課堂”里觸摸理想模樣,在服務家鄉的實踐中找到奮斗方向,在家門口的熱土上錘煉擔當肩膀。
記者 李宇航 通訊員 張儷凡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