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14日,農歷正月十五,日本轟炸機的嘶吼撕裂了鄭州的天空。就在這片焦土之上,中共鄭縣縣委書記韓仲銓、鄭州扶輪中學學生楊長庚、鐵路工人黨員劉懷敏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鄭縣各界青年戰時工作團”——一個以熱血青年為主體的群眾性抗日組織即將誕生。
成立一個公開的抗日青年組織,談何容易。當時國民黨縣黨部、警備司令部與第一區專員公署冷眼相對:“抗戰自有政府、軍隊,何需爾等?”青年們沒有退縮。楊長庚四處奔走,將抗戰的火種遞到社會賢達手中。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政訓處長李世璋與第一行政專員公署羅震簽署名字,鄭州扶輪中學校長吳健慨然支持,一紙凝聚人心的《青年工作團簡章》在重壓下成形。
官方最終松口,卻設置障礙:須30人具名申請,責任自負。消息傳來,青年群情激昂,簽名如雪片紛至。“鄭縣各界青年戰時工作團”成立的啟事貼在鄭州扶輪中學校門上,《鄭州日報》也刊登消息,很快,280多名工人、職員、店員、失學青年匯聚到這面抗日旗幟下。
街頭巷尾:
救亡圖存的青春身影
1938年2月下旬,“鄭縣各界青年戰時工作團”正式成立,團部設在鄭州扶輪中學,團長由楊長庚擔任,名譽團長由羅震擔任,團內黨員由張維楨領導。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青年,將鄭州變成了不屈的舞臺。
慰問隊日夜穿梭于車站、旅社、醫院。傷員激增時,火車站月臺成了臨時病房。青年們俯身為傷口化膿的戰士清洗、包扎,端水喂飯,一些傷員把錦旗送到團部。
團員們在大街和鄭州扶輪中學門口寫文章出壁報,還到劇院登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塞外狼煙》《棠棣之花》等節目,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和贊揚,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催人淚下,點燃萬千市民胸中抗日熱忱。
烽火南移:
從城市到山野的游擊火種
1938年5月11日,負責組建河南青年戰時工作團的劉清源來到鄭州,以河南省青年救國協會委員的公開身份參與鄭州青年工作團的指導工作。不久,徐州淪陷的陰云籠罩中原。時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朱理治在鄭州塔灣召開緊急會議,判斷鄭州、開封危在旦夕。劉清源提出:“轉向農村,準備游擊!”一支由28名熱血青年組成的“農村工作隊”迅速集結,目標直指鄭州南郊梅山。
工作隊抵梅山第三天,驚聞黃河花園口決堤,鄭州大亂,潰兵橫行,密縣秩序崩潰。工作隊敏銳抓住時機,推動成立“鄭滎密三縣聯防”,以維持地方、積蓄抗日力量。在當地開明士紳支持下,20多名地方人士齊聚梅山祠堂。雖“三縣聯防”未完全成形,但工作隊借此東風,將基地轉移至群眾基礎深厚的密縣洞林寺,并更名為“第一行政區戰時工作團”。
在洞林寺,工作團以聯防名義連續舉辦兩期農民訓練班。40多名農家子弟在此學習射擊、游擊戰術,體驗準軍事化生活,抗日武裝的種子悄然播撒。就在這時,特務鄭允升混入團內,妄圖以“省黨部有電臺、發薪金”為誘餌,將隊伍納入國民黨麾下。劉清源斷然回絕:“我們只為抗日,不要電臺,不要薪金!”陰謀破產的鄭允升最終悻悻離去。
星火不滅:
禁令下的鳳凰涅槃
之后的洞林寺每天槍聲不斷,工作團擔心安全,通過密縣民運指導員武憲周、尚寅賓,把工作團遷到密縣西關廟宇安頓,與當地的農民協會并肩戰斗。紀念“八·一三”抗戰時,楊長庚還登臺疾呼。工作團當時還創辦《青年通訊》,以每周300份油印小報飛向第一行政區各縣,傳遞抗戰捷報,訴說工農疾苦,鼓動救亡激情。
抗日呼聲越高,壓制來得越猛。1938年10月,專員公署一紙命令強令解散工作團,查禁《青年通訊》,限其人員3天內出境。楊長庚到鄭州急尋羅震,這位曾予支持的長官面露無奈:“解散非我本意。我若支持你們,官位難保;丟了官,更無力相助。”
第一行政區戰時工作團被迫解散。但烈火淬煉真金,絕大多數密縣成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大都奔向延安,撒向全國,在更廣闊的抗日戰場成長為堅定的骨干。
本報記者 郭濤
通訊員 張曉娟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