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毅將軍紀念銅像端立在廊坊市萬桐園公墓 張泰源 攝
孫毅給大城縣第一小學少先隊員講紅色故事(大城縣孫毅小學提供)
“孫胡子”,毛澤東笑稱其為“孫行者”。他是長征路上的“鐵腳”參謀長,是主動申請降銜的開國中將,是國內60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來自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的百歲將軍孫毅。
廊坊日報社記者
劉冰 張泰源 李新苓 崔帥
北關少年改名明志
孫毅,1904年5月12日出生于大城縣北關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為他起名“俊明”。1921年,高小還沒畢業的他決定外出謀生,有志從戎,并將名字改為“孫毅”,意為“殺敵為果,致果為毅”。
大城縣民政局行政區劃地名辦原主任,今年65歲的楊馨遠輕撫《大城縣志》上孫毅的照片——目光如炬,胡須濃密,這是孫毅的鮮明特征。
楊馨遠清晰記得1987年6月與孫毅的初次見面:“結識孫老時,我27歲。孫老說,‘我們是忘年交’。”
那年,為編寫《大城縣民政志》“老紅軍篇章”,楊馨遠與同事赴京拜訪孫毅。“推開門,孫老正伏在桌前寫字。聽說家鄉來人,放下筆迎上來,緊握我的手,‘我是大城人,見到你們親啊’!”一句話打消了楊馨遠和同事的拘謹,主客像老朋友似的聊了近兩個小時。
“那情景令人動容!目光里沒有將軍的威嚴,只有對故土的赤誠。”楊馨遠動情地回憶道,拜訪結束時,孫毅與夫人田秀涓還向他們深鞠了一躬……
戰爭年代赤膽忠心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孫毅任軍委教導師參謀長。論資格,他可以騎戰馬。可分馬時,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認為,孫毅是從舊軍隊中起義過來的,不應該騎馬,于是在分馬報告上劃掉了孫毅的名字。得知此事,孫毅幽默地說:“沒有了四條腿,我還有兩條腿嘛。放心吧,我絕不會掉隊!”
靠著堅強的意志和一雙“鐵腳板”,孫毅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路。“孫老說過,‘長征路上最珍貴的是信念’。孫老信念如磐、樂觀堅韌,令人敬佩。”楊馨遠感慨地說。
1939年,調任冀中軍區參謀長的孫毅,成了鬼子聞風喪膽的“孫胡子”。1940年3月至5月,日偽軍分13路圍攻冀中軍區。孫毅指揮大龍華等戰役,殲滅日偽軍3000余人,粉碎了敵人掃蕩。
1946年7月,孫毅兼任晉察冀軍區第七縱隊司令員。同年12月,指揮部隊在固安縣城抗擊10倍于己之敵,堅守7天6夜,使敵人付出慘痛代價。1947年4月,孫毅指揮了第二次勝芳保衛戰,激戰7晝夜,重創、牽制了敵人。
兩袖清風居功不傲
1987年9月的北京,秋陽正好。大城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印剛和同事拿著新編的《大城文史資料》到訪,請孫毅題詞。
李印剛記得,當時孫毅接過書翻了兩頁,立刻鋪紙提筆——“堅持文史工作的正確方向,存真求實,用歷史知識教育后代。”
為表謝意,李印剛帶來了一箱家鄉特產和脫水蔬菜。孫毅堅決不收,推讓再三才留下,從兜里掏出50元錢執意塞給李印剛:“共產黨人不能占群眾一分錢便宜!我是大城的兒子,更不能例外。”
“孫老始終不忘桑梓,50塊錢在1987年可不是小數目,夠普通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李印剛后來了解到,孫毅的工資大多用在資助家鄉學子和公益事業上,家里的家具還是20世紀50年代的老物件。
1996年4月,楊馨遠收到孫毅從北京寄來的40冊《名將孫胡子》,附言:“贈家鄉學校,讓師生輪流閱讀,對反腐倡廉有好處。”楊馨遠翻開其中一本,扉頁是孫毅題寫的“奮斗”二字,剛勁有力。
1955年,孫毅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授銜前,他特意向上級組織寫了一封信:“我只有從勞之苦而乏建樹之功,在評銜時要寧低勿高,授我少將軍銜足矣。我投身革命不是為了升高官、要俸祿……”
“孫老說,他打仗不是為了肩章上的星,是為了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他把那枚一級八一勛章放在抽屜最深處,‘那是無數犧牲戰友的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楊馨遠至今記得孫毅的話語。
1983年,孫毅接連3次在總參黨委會議上,誠懇要求批準他辭去總參顧問的職務。1985年3月9日,中央軍委批準了孫毅的請求。1988年9月,孫毅離職休養。
孫毅退下來后,反而更忙了——成為全國60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經常為青少年講紅色故事、郵寄書刊、書寫條幅……
做青少年良師益友
英雄不老,將心猶存。晚年的孫毅把對黨對祖國對軍隊深沉的愛,化作對下一代成長的殷殷關切。
1986年5月15日,闊別家鄉65年的孫毅第一次回到北關村。
楊馨遠當時參與接待工作,“車到村口,孫老執意下車步行,說‘要好好看看家鄉的路’。”第二天,孫毅來到母校——大城縣第一小學,跟孩子們講述自己12歲才上學的故事。
1998年6月,大城縣第一小學校長李留宇帶領20名師生赴京看望孫毅。李留宇回憶:“孫老給孩子們講了長征故事,還給母校題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2008年6月2日,經大城縣委、縣政府批準,大城縣第一小學正式更名為大城縣孫毅小學。
步入孫毅小學,教學樓前,將軍雕像端立。“我們把孫毅將軍的事跡分解成‘奮斗、清廉、擔當’3個關鍵詞,融入日常教學。”大城縣孫毅小學黨支部書記楊學武說,學校定期開展以“弘揚孫毅精神”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合唱比賽等活動,經常組織師生參觀將軍展室,開展沉浸式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
孫毅小學通過編寫《走近孫毅爺爺》校本課程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孫毅將軍的革命生涯,傳承革命精神。“孫毅爺爺戎馬一生護家衛國,生活簡樸恪守初心,用行動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真諦。作為少先隊員,我要以孫毅爺爺為榜樣,長大后為國家建設作貢獻。”大城縣孫毅小學四(7)班學生葉若熙說。
2003年7月,百歲高齡的孫毅在北京逝世。
2004年7月5日,孫毅將軍紀念銅像揭幕暨骨灰安放儀式在廊坊市萬桐園公墓舉行。
從千里疆場到三尺講臺,曾經踏破長征路的“鐵腳板”,遲暮之年奔走于校園,講紅色故事,栽桃育李,成為青少年的良師益友。孫毅的一生充滿傳奇,最令人動容的,是在戰爭年代身經百戰、功勛卓著的無畏精神,更是在和平時代永葆本色、奉獻余熱的革命情懷。
(資料來源:中共廊坊市委黨史研究室)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