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任思凝
新型“育兒補貼”詐騙現身,公眾該如何防范?
8月2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外發布公告稱,對按照育兒補貼制度規定發放的育兒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根據相關方案,自今年1月1日起,無論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年滿3周歲。根據計劃,各地將于本月下旬開始陸續開放申領,月底前各地全面開放育兒補貼的申領。然而,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將黑手伸向了申領育兒補貼的這一受益群體,出現了針對“育兒補貼”的新型詐騙,引發部分公眾疑慮。
發放育兒補貼并免征個稅,既體現國家對人口發展的長遠規劃,更蘊含對普通家庭的深切關懷。
然而,就在這項惠民政策即將落地時,詐騙分子的“黑手”卻悄悄伸了過來。其實,此類現象并非首次,每當新惠民政策出臺,相應詐騙便會滋生。從醫保新政到養老補貼,從創業扶持到住房優惠,詐騙分子總能迅速炮制騙局。
這類詐騙屢禁不止,根源在于利益驅動下有空子可鉆。一方面,新政策初期,信息傳遞存在“時間差”和“解讀差”,公眾對申領細節不熟悉,易被誤導;另一方面,詐騙成本低、收益高,不法分子僅需高仿網頁或誘惑短信即可行騙,且跨區域追蹤取證難,助長其僥幸心理。
育兒補貼詐騙危害深遠。對家庭而言,本想緩解壓力卻遭損失,無疑雪上加霜;對社會而言,它動搖公眾對惠民政策的信任,甚至有人因畏懼詐騙而放棄申領,使政策善意大打折扣,必須高度警惕。
詐騙“上新”,相關部門和平臺自然要更“上心”。監管部門要提前布局,聯合平臺加強審核,阻斷詐騙信息傳播;警方要結合案例更新反詐宣傳,讓公眾一眼識騙;政務平臺需優化流程,讓官方渠道更醒目易找。
公眾也要提高警惕,通過官方渠道申領,對不明鏈接、二維碼多加留意,切勿隨意點擊掃描。若遇詐騙,及時保存證據并報警。
打擊詐騙,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每項惠民政策出臺時,能同步筑起“反詐防火墻”;當公眾對詐騙的警惕性提高,能跟上政策紅利的腳步時,詐騙分子便無機可乘。
發放育兒補貼,考驗的是政策執行的精細度;而防范補貼詐騙,檢驗的是社會治理的協同力。期待各地守護好這份民生溫度,讓補貼真正成為育兒家庭的“安心保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