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鄭州大劇院內余音繞梁,2025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活動之“唱響黃河”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全國聲樂展演在這里精彩繼續。經過12日首輪展演,20位聲樂精英從6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用天籟之音為黃河文化續寫華彩篇章,他們用飽含深情的演唱詮釋黃河兒女的家國情懷,以藝術之聲傳承黃河文化的時代新韻。
聲樂精英正在表演中
民族聲樂的傳承與創新 在展演中綻放
在鄭州大劇院音樂廳民族組展演舞臺上,地域風情與黃河氣韻交織成動人樂章。陜西選手岳益飛以一曲《滿天星星一顆明》揭開序幕,粗獷豪放的西北腔調仿佛裹挾著黃土高原的風沙氣息撲面而來。安徽姑娘羅靜演繹的《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以極強的穿透力與爆發力唱出革命豪情。河南本土選手司巖帶來的《幽蘭操》與《貴妃醉酒》,以宋詞為骨、豫劇為魂,盡展中原文化的典雅厚重……
作為本屆活動聲樂(民族)推選專家組召集人,宗庸卓瑪認為此次活動為各省市民族聲樂人才搭建了優質的交流平臺。“展演不同于金鐘獎這類比賽,更側重于展示與學習,全國各地的選手通過地域特色的演繹,形成了互相促進的良好氛圍。”
宗庸卓瑪表示,在推選工作中,專家組遵循藝術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原則。音準、音色、技巧、舞臺表現力等作為共性標準,是評價選手專業素養的基礎;同時尊重藝術個性,允許專家根據自身對音色、韻味的理解進行判斷。
宗庸卓瑪強調,“唱響黃河”主題更多的是強調精神鏈接,中華民族聲樂本就是多樣化的,“選手可自主選擇各地區民族歌曲。推選時首要關注的是聲樂表現本身,‘唱得好’是核心標準——這種以藝術實力為導向的推選理念,既尊重了作品多樣性,又堅守了聲樂藝術的本質要求”。
作為云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宗庸卓瑪在選手推選過程中注重培養年輕人才,此次特意推薦35歲以下歌手參與,希望通過國家級平臺加速青年藝術家的成長。“盡管兩位選手都未能進入第二輪,但他們珍惜機會、潛心學習的心態令我非常感動。”
“只要能站上這個舞臺的選手都很優秀。這些‘孩子’雖有對成績的期待,但更珍惜難得的交流機會,這種超越個人得失的藝術追求,正是推動民族聲樂事業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她感慨地說,參賽規則中28歲的年齡跨度為不同階段的歌手提供了空間,而年輕選手在展演中展現出的謙遜態度和學習熱情,更讓她看到民族聲樂傳承的光明前景。
激情獻唱
以聲樂藝術為橋 詮釋“心中的根與魂”
鄭州大劇院歌舞劇場內,美聲組展演現場同樣高潮迭起。湖北選手董研峰的《太陽的兒子》熾熱的情感?如巖漿奔涌,展現了奮斗者的精神風貌。廣東選手孫菲的《月光戀》聲音純凈似涓涓細流,細膩聲線勾勒出月夜意境和深切思念。上海選手張曦演繹的《憶秦娥·恒山月》,以現代作曲技法重構古典意境,鋼琴伴奏與美聲唱腔的交融,讓“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壯闊圖景在耳畔徐徐展開。河南選手聶文超以一曲《說給大海》延續首輪《思戀黃河》的深情,胸腔共鳴中抒發對祖國的赤子情懷。
作為本屆活動聲樂(美聲)推選專家組召集人,山東省音協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王歌群對活動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中國音協組織的聲樂展演已成為行業標桿,選手們在這個藝術夢想的舞臺上充分展示了藝術才華與激情,用音樂詮釋各自的藝術道路。
“在推選過程中,專家組注重平衡聲樂技巧與歌曲主題詮釋深度。本次展演作為‘唱響黃河’主題性活動,要求選手演唱中國歌曲。這對習慣演繹西方作品的美聲組選手來說,是很好的鍛煉機會,因為藝術終歸要服務于人民,中國歌曲更易引發觀眾共鳴。”王歌群說道,選手們對曲目選擇都經過精心思考,作為各省市推選的精英,他們如同“省隊運動員參加國賽”般認真對待,用美聲唱法的技巧包裹著中華文化的內核。
近年來,聲樂領域呈現出積極發展態勢,審美與時俱進推動創作和展演創新,新作品不斷涌現,傳統曲目也通過新的演繹帶來音樂思索。本次美聲組選手既有國內音樂院校畢業生,也有海外留學歸來的人才,“學院派”功底扎實,展現出高水平專業素養。
王歌群認為,美聲唱法雖曾被視為“象牙之塔”,但通過本次“命題作文”式的曲目要求,選手們成功將美聲技巧與黃河文化主題結合,用音樂詮釋“心中的根與魂”,實現了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的深度融合。
談及對鄭州的印象,王歌群表示這是第二次來鄭州參加中國音協活動,每次都感到如沐春風。鄭州市及河南省文聯、音協的組織工作令人敬佩,山東音協將積極向同行學習。“很欣喜地看到,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鄭州正逐步成為‘中國的音樂之都’,這種文化建設成就值得祝賀與贊賞。”
本報記者 蘇瑜/文 馬健 徐宗福/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