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第三屆海峽兩岸暨港澳中醫藥科技創新大會暨中原中醫藥科技創新國際會議在鄭州開幕。本次會議由省科協指導,鄭州大學、河南大學聯合主辦,以“中醫藥智能生物制造前沿探索與產業轉化”為主題,匯聚來自中國、美國、新西蘭、日本、埃及、塞爾維亞、俄羅斯等13個國家及地區的近60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5位中外院士及多位學科開創者。
與會的外國嘉賓
本次會議旨在匯聚全球智慧,深入探討中醫藥智能生物制造的巨大潛力。與會專家圍繞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技術趨勢、多學科交叉融合等核心議題展開了深入對話。
除主論壇外,會議還設置了5個平行分會場,議題覆蓋中醫藥智能生物制造的多個關鍵方向,包括前沿技術、安全評價、功能產品開發、資源挖掘與利用等。此次會議青年學者占比超60%,青年科學家的創新活力成為一大看點。
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大學的參會學生說:“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醫藥和藥食同源的概念,感覺非常新穎有趣,我能感覺到中國在中醫藥發展方面有很明確而偉大的目標。”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大學副教授郝磊表示:“科學家有責任承擔科普教育工作,澄清科學概念。例如商家常使用的‘優質脂肪’這一說法,在學術角度來講是不夠客觀的,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并沒有優劣之分。”
南昌大學副教授潘瑤在展示江西道地藥材研究成果時表示:“作為中醫愛好者,我認為《本草綱目》等典籍對當今藥食同源仍有啟示。”她呼吁:“當前部分經典炮制技藝面臨斷代風險,需要結合現代技術加以保護。”
會議期間還舉行了簽約儀式,標志著多項科研成果即將邁向產業化。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主任康文藝介紹:“本次簽約聚焦具有健康功效的高值化產品轉化,例如金針菇膳食纖維減重產品等。這些合作將依托河南高校以及我們中心等平臺的研發優勢,聯合企業共同推動市場應用。”
“本次會議是中原地區本年度規格最高的中醫藥國際學術盛會之一,有效構建了聯通海峽兩岸、港澳地區及全球多國的科技創新網絡。會議為強化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國際話語權、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與產業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臺。”康文藝表示。
記者 魏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