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齡僅25周+5天,出生體重860克——當小生命“天天”(化名)如一片脆弱羽毛降生時,河南省婦幼保健院(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成為了她最初的生命港灣。三個月后,這個曾僅如成人手掌般大小的超早產兒,體重奇跡般增長至3570克,攥著媽媽的手指安穩出院。天天順利成長的背后,是河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積極推行的家庭參與式護理(FICare)模式的溫暖托舉。這一創新模式打破了傳統NICU的封閉管理,拆除了“一門之隔”的藩籬,讓父母在專業醫護指導下,深度參與到住院寶寶的生活照護中,為生命早期注入親情力量,實現醫療與家庭的完美接力。
家庭參與式護理:讓親情成為治療良方
“第一次觸碰到她時,她只有我的手掌大小,但那瞬間傳遞的體溫,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為人父母沉甸甸的責任。”天天的媽媽輕撫孩子的小手,眼中淚光閃動。父親聲音哽咽地說:“孩子每1克體重的增長、每1毫升奶量的進步,都離不開醫護團隊日日夜夜的守護與陪伴。是NICU教會我們如何擁抱、喂養,從寶寶能吃奶起就讓我們參與護理,讓我們‘敢伸手、能幫忙’,成為守護她成長的真正伙伴。”天天出院時,父母的感言,是感激之情,更是家庭參與式護理(FICare)的真諦。
據悉,FICare模式通過科學規劃的三階段,讓父母的愛與專業技能逐步融合:
1. 家屬探視建立親子聯結: 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父母通過分時段探視,用溫柔的聲音和輕柔的觸摸與保溫箱內的寶寶交流,奠定最初的親子紐帶。
2. 袋鼠式護理傳遞“溫暖療法”:父母與寶寶肌膚相親。這不僅穩定了寶寶的生命體征,促進感官發育,更讓父母從緊張不安中蛻變,萌生強烈的責任感。“原來我不僅能抱孩子,還能救孩子。”一位父親體驗后激動地說。
3. 家庭化病房無縫過渡:溫馨如家的“過渡病房”內,父母在護士指導下實戰演練喂養、換尿布等居家護理技能。一位二胎媽媽感慨:“這里讓我確信,我不是旁觀者,是孩子康復的‘合伙人’。”
專業守護+親情力量:共筑生命防線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發布的《早產兒全球報告》明確指出:家庭參與式護理能使極低出生體重兒存活率提升23%,住院時間縮短5.2天。河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通過FICare模式,架起了一座座從醫院到家庭的“溫柔橋梁”。
該院新生兒科醫護團隊表示,每一個危重早產兒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醫護人員的精心呵護,也需要父母懷抱的柔軟力量。家庭參與式護理讓“醫療”與“親情”不再平行——當父母在探視時輕聲呼喚,在袋鼠式護理中傳遞體溫,在家庭化病房里練習照顧寶寶;從初遇時的小心翼翼,到擁抱時的篤定溫柔,再到居家護理的熟練自信,每一份參與都在寶寶的生命里刻下“被愛著”的印記。“我們愿與家長攜手,以專業筑牢健康基石,用愛意溫暖成長瞬間,讓每個寶寶,都能在愛與科學的雙重守護下,綻放最燦爛的生命光彩。”
記者 邢進 通訊員 高柯 趙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