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美好寓意的地名,阜民里,物阜民豐。
阜民里是管城區商都遺址旁的一個小巷,占地面積61.3畝,分為前阜民里和后阜民里兩部分,東西長約350米。
古時,這里是鄭州南城門,日日車馬絡繹而過;近百年來,這里是百姓聚居的里巷,市井喧喧煙火濃濃;今天,這里是集文化體驗與休閑購物于一體的城市特色街區,活力四射游者甚眾。
千年城門,百年里巷,今日新街,這里見證著不同時代的“物阜民豐”。
千年城門映斜陽
阜民里因緊鄰老鄭州城的南城門——阜民門而得名,旁邊就是商城遺址,鄭州城的建設最早就可追溯到3600年前的商王城。
阜民門則始建于唐武德年間,城門取名“阜民”,正是寄托了古代人民對糧食豐收、生活富足的美好祈愿。當時,阜民門作為唐代重建的鄭州城南門,是連接城市內外的重要通道。千年前,人們通過阜民門進出鄭州城,商旅不絕、車馬班班,這里可以說是見證了唐宋時期鄭州城的繁華。
金元時期,鄭州城歷經戰火和政權更迭,但阜民門一直保留。明代,鄭州城的城墻和城門得到重新修繕,城門設施進一步完善,只是在明末,城墻和阜民門等在戰火中遭到毀壞。清朝建立后,阜民門于順治年間得到修復,而后隨著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阜民門周邊商業活動逐漸繁榮起來,與阜民門相接的南大街商鋪、作坊林立,成為鄭州城南部的商業中心。
阜民門在民國時期被拆除,今天我們已難覓其身影,唯路旁的百年老桐樹依然挺立,想必它仍記得阜民門當年的樣子。阜民門一度是鄭州城最高大的建筑,登上城門樓可俯瞰老鄭州城,亦可遙望到西邊的山脈綿延。今天,高大的城門樓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高的樓廈林立,但歷史的記憶已刻錄在這方土地。
唐宋時期著名的夕陽樓也在阜民門附近,詩人李商隱曾登城門、再上樓,撫今追昔,寫下:“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今天我們站在阜民門旁的夕陽樓,看夕陽又西下,仿若繁華的落幕。然而明天太陽照常升起,又將帶來新生。
百年里巷煙火濃
阜民門何時變為了阜民里?
近代,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傳統的城墻和城門逐漸失去其原本的防御等功用。馮玉祥主豫期間,為改變城市格局,推動市政建設,1928年開始拆除鄭州城墻,阜民門正是拆除于這一時期。
與此同時,為解決貧苦群眾住房難的問題,馮玉祥下令,利用從城墻上拆除下來的城磚,在五里堡、杜嶺、阜民門等處建了幾個平民新村,房屋為青瓦磚木結構平房,困難群眾入住不收房租。其中,阜民門區域蓋房54間,入住38戶。阜民里之名正是來自阜民門,“里”即街巷。自此,這里進入阜民里時代,在此居住的百姓也越來越多。
小小里巷,充滿著生活氣息。據阜民里老居民回憶,以前小巷環境雖簡樸,但蘊含著生活的千滋百味。朝暮飯時,炊煙繚繞小巷,家家戶戶飯香四溢,鄰里街坊端著碗到路邊吃飯嘮嗑。孩子們在小巷里追逐嬉鬧,跳皮筋、滾鐵環,清脆的笑聲回蕩在巷子里。主婦們則坐在門口,織毛衣、納鞋底、擇菜,貓兒狗兒依偎在腳下。小巷里也經常有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來往,吆喝聲陣陣,小巷更添了幾分熱鬧。“那時生活簡單,但很快樂。”不少老居民提起以前的日子,都無限感慨。
新世紀以來,隨著鄭州城市化的發展,阜民里附近的批發市場增多,不少外來務工者匯集此處。居住人口更多,讓百年里巷更加熱鬧,但也帶來諸多問題。阜民里曾是鄭州最大規模的連片棚戶區,基礎設施落后,居住條件簡陋,地面多處塌陷,暴雨之后多處建筑成為危房,民生問題眾多。
歷經百年滄桑的阜民里,改造勢在必行。
今日街區煥新生
我們來到阜民里,所見是一個歷史與現代交織、文化與商業交融的特色街區。
紅磚小樓、木窗鐵門,陽光投在斑駁的墻體,外觀復刻著20世紀的風貌,內里卻變身潮流藝術空間。走在街區,文創店、咖啡店、漢服店、潮牌店等各種小店應有盡有,非遺文創琳瑯滿目,特色美食色香誘人。路過旋轉樓梯、藍色電話亭、涂鴉墻等網紅點,擠滿了拍照打卡的人。而當夜幕來臨,燈光將街區勾勒得更富層次,音樂回蕩在窄窄里巷,仿若青春的旋律躍動在古老的琴弦。
2021年,阜民里片區開始改造,按照保留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原則,以“老鄭州+新青年”為主題,按照“一樓一設計”方式還原歷史建筑風貌,通過搭建消費場景和植入新業態,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的商業街區,讓百年里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024年,改造更新后的阜民里文化街區正式亮相,立刻吸引大量游客,成為鄭州的文化新地標。這里既保留著老城風貌,又涌動著時尚潮流,各種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也讓這片街區文化藝術氣息濃濃。
今年夏日,阜民里迎來一場場清涼狂歡。陽臺音樂會浪漫“出圈”,賽博朋克、二次元、國潮文化輪番演繹和巡游,“生物重生”“時空圖層”等藝術展覽讓人們沉醉在藝術漩渦。潮流碰撞、新舊交融、藝術熏陶……讓重煥新生的阜民里更加生機勃勃、活力滿滿。
從阜民門到阜民里,再到今天的阜民里文化街區,面對3000多年的商都城墻,守望百年老鄭州的市井煙火,感受著新時代城市的青春活力。今天的阜民里,是老鄭州人的記憶容器,也是新青年的創意舞臺。
本報記者 王戰龍 李宇航/文
馬健/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