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尋訪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 | 同心筑起“華中人民的長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堅持敵后抗戰印記

        2025-08-06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在黃海之濱的鹽城,偉大抗戰精神如豐碑永駐。

        7月鹽阜,暑氣蒸騰。新四軍紀念館中,“鐵軍忠魂”雕像巍然屹立,“N4A”臂章熠熠生輝,將80余載前的烽火歲月鐫刻進浩蕩長風。彼時,新四軍英烈穿越烽火、浴血奮戰,與鹽城人民心手相牽、生死與共,以血肉之軀筑起抗擊敵寇的鋼鐵長城。

        “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考察時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能夠在華中敵后戰場發展壯大、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民心所向 人民選擇了新四軍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這句樸實的話語,在新四軍10年歷程中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新四軍自成立起,就以嚴明的紀律要求自己,“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成為全體指戰員恪守的行為準則,成為贏得民心的關鍵。

        1941年皖南事變后,中央軍委決定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1月25日,鹽城游藝園會場內,“擁護新四軍”“義旗高舉”等標語旌旗獵獵作響。1000多名新四軍指戰員與鹽城各界代表聚集在這里,見證新四軍軍部重建的歷史時刻。

        這一戰略抉擇背后,也是鹽城人民用行動作出的歷史選擇。據《鹽城抗日根據地史》記載,軍部重建當月,鹽城縣就有300多名青年報名參軍。東臺三倉鎮農婦王鳳英先后送3個兒子參加新四軍,當小兒子犧牲的消息傳來,她抹著眼淚說:“我不后悔,打鬼子總要流血。”

        重建軍部之初,面對日偽軍的嚴密封鎖和殘酷“掃蕩”,正是鹽城人民的堅定支持,讓這支隊伍在華中扎下了根。

        在鹽都區龍岡鎮,至今流傳著“百家飯”的故事。1941年2月,新四軍軍部偵察連30多名戰士執行任務時突遇暴雨,為不擾民,戰士們蜷縮在村口祠堂避雨。村民張桂芳發現后,立即招呼左鄰右舍,一家湊一碗米、一捧菜,為戰士們煮了熱騰騰的“百家飯”。第二天清晨,戰士們悄悄在每家灶臺留下抗幣。這種秋毫無犯的作風,讓當地百姓第一次見識到“一支不一樣的軍隊”。

        紀律嚴明是新四軍贏得民心的關鍵。新四軍第三師制定的《愛民公約》手寫本現存于新四軍紀念館內,其中第三條特別規定:“借用門板要編號,損壞碗筷要賠償。”1943年反“掃蕩”期間,第三師七旅某排在阜寧陳集宿營時,通訊員小王不慎打碎老鄉一只粗瓷碗,當即掏出僅有的5分錢抗幣賠償。老鄉推辭說:“一只破碗值什么。”排長卻堅持:“損壞東西要賠,這是鐵規!”

        看似平凡的小事,卻如同一顆火種,點燃了百姓對新四軍的信任與擁護之情。

        生死與共 血肉鑄就的鋼鐵長城

        百姓對新四軍的擁護,也源于他們目睹了新四軍為保護群眾不惜一切代價的堅定決心。1943年3月19日,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二團在單家港阻擊日軍,掩護群眾轉移。副團長童世明指揮部隊依托黃河故道東岸有利地形,集中10余挺重機槍火力打擊日軍汽車,使其進退維谷。經3小時激戰,擊斃日軍267人、偽軍80余人,我軍僅犧牲23人,創造了敵我傷亡15∶1的輝煌戰績。然而戰斗后期,日軍增援部隊反撲,童世明為掩護主力撤退,親自斷后拆除木橋阻敵,不幸被流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年僅31歲。

        單家港戰斗的硝煙未散,日寇對鹽阜區根據地的絞殺更趨兇狠。同年春季,他們將矛頭指向戰略要地八灘鎮,企圖占領八灘鎮并建立據點,以此割裂濱海、阜東根據地的聯系。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電示第二十四團,乘敵立足未穩,迅速奪回八灘。當晚,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戰士們的沖殺聲從八灘四周驟然響起,一場猛烈圍攻就此展開。

        為盡快攻破敵軍,團指揮部果斷決定采用火攻。綁了棉花的手榴彈如暴雨般傾瀉而下,投向敵軍大院屋頂,熊熊烈火瞬間騰空而起。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新四軍戰士們以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斗志,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繳獲了大量武器槍械。此后不久,占據東坎的日軍也倉皇撤退。

        八灘戰斗的勝利,對鞏固和發展鹽阜乃至華中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讓百姓看到了新四軍戰勝敵人的強大實力,更加堅定了他們擁護新四軍的決心。

        1944年5月,陳家港戰斗打響。2日深夜,新四軍三師八旅攻打日偽軍盤踞的鹽業重鎮陳家港時,遭遇潮溝阻隔。22名當地漁民在槍林彈雨中架起“生命擺渡線”。老船工徐大年不顧腹部中彈,用腰帶扎緊傷口,硬是將3船戰士送抵對岸,臨終前最后一句話是“別管我,送部隊過去要緊”。最終,新四軍成功攻克鹽阜地區最大鹽業中心,繳獲食鹽240萬公斤、布匹3000匹。此役有力打擊了日偽軍在鹽阜地區的統治勢力,破壞了其部分物資儲備和供應渠道,讓“金東坎、銀八灘、銅陳港”的民謠化作激勵軍民的戰歌。

        據統計,1941年至1945年,鹽阜區群眾為新四軍主力部隊和第三師地方武裝籌集軍糧累計500余萬公斤。1944年冬,濱海婦女在婦抗會組織下日夜紡紗,制成大量繃帶支援前線傷員。當時流傳的《白菜心》民謠唱道:“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真切反映了群眾對子弟兵的擁護。

        正如時任三師師長黃克誠在回憶錄中所寫:“不是我們保護了群眾,是群眾用血肉之軀保護了我們。”這段用生命鑄就的軍民情誼,深刻印證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真理,也昭示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初心。

        1944年,毛澤東在修改審定10月1日《解放日報》社論時指出,新四軍“已經成了華中人民的長城,成了華中人民血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對新四軍與百姓深厚情誼的高度贊譽,也是對新四軍在抗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魚水情深 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

        在鹽阜區,新四軍不是過客,而是把根扎進了這片飽經戰火與饑荒的土地。扛著槍來,卻先放下了槍桿子,卷起褲腿,和鄉親們一起插秧筑堤。

        1941年5月,黃海之濱的阜寧正經歷著生死考驗。為抵御百年不遇的海嘯侵襲,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組織民工筑堤抗災,新四軍也克服重重困難,調撥6萬公斤軍糧支援筑堤民工。7000余名軍民肩并肩扛起麻袋,僅僅78天就筑起長45公里、高7.8米的捍海大堤。

        與此同時,減租減息的春雷響徹鹽阜平原。1942年6月,蘇北抗日根據地頒布《減租減息條例》,以“二五減租”為利劍,斬斷了數年來積壓在農民身上的沉重枷鎖。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原租額削減25%,飽受壓迫的佃戶們終于能挺直脊梁。知名鄉紳龐友蘭在《鹽阜日報》撰文:“昔日佃戶見地主如鼠見貓,今朝竟能平起平坐,此乃共產黨帶來的千年未有之變局!”

        軍民同心筑起的不僅是物質長城,更是精神豐碑。軍部在鹽城創辦華中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和文藝骨干。改善百姓生活、振興地方經濟文化等實實在在的民生之舉,堅定了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歷史昭示未來,征程未有窮期。血脈賡續,薪火相傳,新四軍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鹽阜兒女奮勇向前。

        今日鹽城,紅色研學思政課上,孩子們用稚嫩的嗓音唱響《白菜心》;鐵軍課堂里,青年學子觸摸著泛黃的歷史文獻;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文化園中,新一代“魯藝人”用現代藝術詮釋著永不褪色的精神圖譜……這跨越時空的對話,正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

        鹽阜大地永遠銘記,那支為人民而戰的軍隊,從未遠去。這種魚水深情將永遠熠熠生輝,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田柳燕 周舒婷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