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晚,夜幕初垂,數百名市民手持電筒涌入林間,光束交織如星河流淌,人聲與蟬鳴共譜夏夜交響。這場全民參與的“摸爬叉”活動,已成為鄭州獨特的夜間文化景觀。
人潮涌動,樹林變身“星海”
晚上8點左右,天剛剛擦黑,已經有不少市民或騎車或開車前往鄭州樹木園了,人潮洶涌中每個人都信誓旦旦的要摸爬叉。8點到10點屬于高峰時段,南北門停車場車位爆滿,還有不少電動車穿插其中。
林間小徑上,或兩人或三五個人,手電光斑密集閃爍,有市民調侃:“爬叉還沒見著,先被晃暈了。”記者踏入樹木園時,看到林間到處都是燈光,而剛剛進入林間,便被陌生的市民詢問抓了多少只。
交談中得知,李先生一家四口閑著無聊,就決定一起來摸“爬叉”,只是來了半個小時一個都沒看到。“就當出來玩,鍛煉身體來了,總比在家一直看手機好。”李先生笑道。
家庭組團成主力軍,父母肩扛兒童、手提水桶;年輕人組隊“掃蕩”,專業頭燈、長桿網兜裝備齊全;更有“職業捕手”攜大型塑料桶穿梭,單晚最高捕獲量突破200只。一位帶孩子的母親笑稱:“孩子比爬叉還興奮,撿個空殼都能歡呼半天。”
現摸現賣,一只爬叉0.85元
樹木園的門外形成了臨時的集市,有些商戶亮起“收爬叉”的燈牌,剛出土的活體爬叉以0.85元/只收購,蟬蛻0.1元/個。
在記者詢問幾家市民,發現都沒有摸到爬叉時,一名小朋友迎面走來,手里提著一個飲料瓶子,自豪地展示著:“這里面有好多只,我今天才第一次來。”只見瓶子里塞了半瓶的爬叉,周圍眾人驚嘆詢問時,他又害羞地說:“其實都是我姑奶抓的。”
晚上10點多,摸爬叉的隊伍逐漸減少,不過還有人加入進來。門口保安說:“這一晚上最少得有三四百人過來。”
“下雨后最多,‘手電+竹竿’就能來摸了,這幾年來的人越來越多,夏天都開夜場了!”保安提醒,夜間樹木園能見度低,不要走進偏遠區域,摸爬叉時不但要注意頭上,還要注意腳下的安全,而為防止蚊蟲叮咬還應準備花露水、風油精等藥品。
鄭州樹木園位于城區西南區域,在尖崗水庫南側,緊鄰鄭登快速通道,全天開放,其豐富的綠化資源,使之成為爬叉的天然供應庫,而楊樹、柳樹及果樹區是摸爬叉的“黃金點位”。
小心腳下,防止意外出現
7月22日夜,新密市岳村鎮竹竿園村,一名男子在村外林地摸爬叉時失去影蹤。當地村民和民間救援組織搜索兩日未見其蹤,警方通過技術手段鎖定其最后活動區域。7月24日下午,救援人員在林地之中被野草遮擋的“隱秘”井中發現了男子,遺憾的是他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
2024年6月下旬,鄭州城區西南區域,一名男子夜間在野外摸爬叉時不慎跌落數十米深土溝受傷被困,二七區消防救援大隊接警后迅速展開救助。
2023年7月16日夜,許昌市建安區河街鄉付莊,有人因摸爬叉墜入枯井,當地消防救援人員立即趕赴現場救援。
2023年7月7日夜,蘭考縣櫻花大道南頭國儲林內,一名7歲男孩與奶奶在樹上摸“爬叉”時不慎跌入一口廢井內,生命危在旦夕,后被消防和警方成功救出。
2018年7月9日夜,開封尉氏縣莊頭鄉大范村,一名4歲半小男孩在村頭路邊樹上摸爬叉時,失足墜入10米深機井中,后被消防救援人員救出。
2017年8月4日,濟南平陰縣孔村鎮,一位母親帶著6歲的女兒摸爬叉時,不慎雙雙墜井,被發現時已無生命體征。
爬叉雖然好吃,摸爬叉也充滿野趣,但夜間摸爬叉卻可能遭遇危險!野外林區地形復雜,一旦發生意外救援存在難度,記者在此提醒不要隨意進入未開發的區域,避免出現迷路及受傷等情況,遇到緊急情況應折回原路或尋找避難場所,并及時向公安、消防等部門求助。
記者 汪永森 實習生 劉碩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