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交警站立在雨中,疏導交通,當城管奔波在大街小巷,確保排水順暢,在“看不見的地方”,一群“智能伙伴”也在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平安。
5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汛期已經到來,各地對防汛抗洪務必精心準備,確保預案充分、應對從容。容易突發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地區,要全面落實應急處置責任。
近年來,鄭州不斷夯實防汛“硬件”,提升防汛“軟件”,穩步推進防汛從“人防”到“智防”的躍升,從被動搶險到主動防御的轉變,用“數字大腦”構筑安全度汛的智慧屏障。
應急氣象 “含科量”穩步提升
每輪強降雨天氣,鄭州市應急管理局二樓,人員腳步匆忙,會商研判、視頻調度等工作有序展開,防范應對工作就此拉開序幕。
2022年開始,鄭州市應急管理局對指揮中心進行迭代升級,建成指揮大廳、值班室、會商室、新聞發布室、視頻會議室、機房等各功能區。系統功能包括大屏顯示系統、音頻系統、集中控制系統、視頻監控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等,打造功能分區合理、軟硬件系統完備、縱向貫通、橫向互聯的三位一體智能化應急指揮中心。目前已經實現部、省、市、縣四級應急管理部門的縱向互聯互通,通過云視訊實現同城管、水利、交通、氣象、消防救援等其他部門的橫向互通,還可以直接調度至全市200多個鄉鎮(街道辦)。
作為會商研判的“硬支撐”,鄭州氣象也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信息的“含科量”——率先在全省開展暴雨預警信號調整試點。優化暴雨預警信號標準閾值,暴雨預警信號增加小時雨強及降水量預測值;分級細化防御指南,針對暴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級預警信號,分別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防御指南,增加交通、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等多場景風險提醒。
“氣象預報預警全面融入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體系。”鄭州氣象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實現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快速精準觸達政府應急指揮端、網格治理終端和公眾服務端口,形成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網格力量為樞紐、“專業部門+基層組織+社會力量”協同聯動的常態化應急體系。
現階段,鄭州氣象部門正在強力推進鄭州市暴雨天氣市級決策氣象服務標準化示范項目,充分發揮標準引領帶動作用,構建暴雨天氣決策氣象服務“預防—準備—響應—評估”的標準化體系,實現服務流程規范化、預警發布精準化、部門協同高效化。
城管 “監測神器”確保出行安全
當道路出現積水,城管系統布置在道路上的“監測神器”就會立即啟動,將信息傳至指揮中心,系統也會第一時間提醒相關責任人,趕赴現場消除隱患。
為確保災害天氣期間群眾安全出行,鄭州市城管局綜合運用“制度+科技”手段,在全市415個重要點位部署感知和監控設備。
這些帶有傳感功能的“監測神器”,可以對152個道路積水點、12條隧道、30座橋涵、28條明溝、“兩河一渠”等重點點位進行感知和監測。
近年來,鄭州城管組織專業技術團隊,對防汛設備和平臺開展全方位排查、維護與調試,持續優化“防洪排澇監測預警系統”功能,形成“汛前排查調試、汛中實時監測保障、汛后深度復盤分析”的全周期工作機制,有效提升防汛監測預警精準度與預警響應效率。
“通過在道路積水點、橋涵、隧道、明溝、重要河渠流域關鍵點位布局攝像頭、傳感器等多元監測設備,與氣象、交管部門共享氣象信息及多路監控畫面實現數據互通,構建全方位感知網絡,確保設備實時在線,數據實時可看。”相關負責人表示。
鄭州市城市防洪排澇監測預警系統如同在城市各處布下“千里眼”“順風耳”,為防汛指揮決策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撐,確保在汛情發生時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而在城市隧道,“智慧大腦”也正在監控著隧道的“一舉一動”——市城管局市政設施事務中心建立起隧道設施監控及應急管理平臺,將管轄的隧道設施設備聯網整合,統一調度管理,利用傳感器實時測量隧道內的有害氣體、風速風向和路面積水情況,24小時全天候監測設施狀態、預警提示、遠程調度和實時反饋,實現了“一網統管,一管到底”。
部分隧道內每隔100米一個的監控攝像頭,實現無盲區監控;每隔50米一個雙波長火焰探測器、手動報警器;貫穿隧道的感溫光纖實現了隧道著火點的實時監控;每隔100米一個的緊急電話和滅火器箱、消火栓箱,給市民的安全出行及應急事件處置帶來方便;每隔30米左右的廣播喇叭實現了隧道內應急廣播的無盲區播音。
監控人員通過隧道智慧化管理平臺實時監測700多路視頻攝像頭及14臺卡口相機,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異常,第一時間處置異常。
汛期,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視頻實時查看隧道周邊雨情和隧道通行情況,如果隧道積水達到一定液位或出現其他應急情況,隧道入口的自動落桿將會遠程或自動降落。
水利 “智慧大腦”守護河湖安瀾
在鄭州市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調度中心的大屏幕上,賈魯河、索須河、尖崗水庫、常莊水庫等鄭州市主要河道和水庫的基本情況清晰可見。
2022年,鄭州市啟動建設防洪“五預”系統,包括防汛預報系統、防汛預判系統、防汛監測預警系統、防汛預演系統、智能化預案系統。
系統以鄭州市城市大腦的網絡資源、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安全資源為依托,建設水情、工情等相關前端感知設施,匯集防洪相關氣象、水文、視頻等數據,構建防洪數據庫、知識庫及水利模型,形成防洪“五預”系統和移動應用平臺。
據介紹,鄭州市防洪“五預”系統中,監測感知站點涵蓋賈魯河、潁河、雙洎河、伊洛河、汜水河、枯河以及城區的金水河、熊耳河、東風渠等主要河道及14座中型水庫與重點閘壩;洪水預報模型為鄭州市城區賈魯河及其支流河道,調度模型為14座中型水庫及重點小型水庫,雨水工情監測等系統功能及數據底板基本覆蓋鄭州市全域。
每年汛期,當氣象部門發布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時,可以利用系統演算出鄭州重點河道、水庫的水位變化,模擬洪水演進過程。
在降雨過程中,根據雨情變化,可進行實時推演,及時通過移動端向工作人員推送預警信息,相關部門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五預’系統有助于水利防汛的統一指揮調度,一線防汛人員也可以通過手機APP,及時收到預警等信息。”相關負責人說。
本報記者 王戰龍 谷長樂
張華 李宇航/文
馬健 白韜/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