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河南文旅的“現象級”項目,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表現亮眼:21場戲劇、吸引峰值日均12萬人次前來游玩體驗,省外游客占比超80%。自2021年6月“開城”以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正悄然改寫河南文旅產業的格局,成為河南文化出圈的重要推手。
政策賦能: 從土地規劃到項目護航
據記者了解,文旅項目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往往需要政策支撐為其“保駕護航”。作為河南省重點文旅項目,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從規劃之初便獲得政府多維度支持。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誕生地,鄭州中牟早在多年前就規劃有縣域旅游打造理念。如今,“中國中牟·幻樂之城”已經成為閃耀在鄭州東方的“樂園明珠”,中國主題公園第一縣的名號也吸引著省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政府的“大賬思維”是文旅發展的關鍵。從土地規劃到項目護航,地方政府對文旅的扶持,算的一直是“大賬”。這不僅是區域性經濟賬,更有社會效益、精神滋養等綜合考量。如,鄭州交通景觀改造項目通過拉大城市框架、提升文化形象、帶動消費增長,為城市發展注入長期動能。這種“算大賬”的理念,為民營企業專注內容創新提供了底氣。
文旅融合:
戲劇為核,文化破圈
戲劇幻城是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是戲劇藝術和旅游的完美融合,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體現,是市場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的高度統一。
對于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園區而言,文化融合體現在一處處細節之中。園區內,以蘇軾詩詞為主題的文創店、“布老虎和泥泥狗”元素盲盒、手工刺繡非遺產品等,將河南文化符號轉化為可帶走的記憶。不久前,某明星試戴的一款帽子曾引發搶購潮,3個月斷貨的“明星效應”印證了年輕群體對文化創意的追捧。此外,粉絲自發組織的“生日驚喜”——贈送剪紙、手抄詩集等禮物,以及“超級粉絲”打卡300余次的現象,彰顯了文化共鳴帶來的情感黏性。
“文旅融合需要讓文化可感、可觸、可消費。”建業集團副總裁、建業文旅總經理姚培說,戲劇藝術和旅游的融合,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戲劇藝術。
市場突圍:
吸引省外流量粉絲社群
節假日超80%,外市游客占比95%——這一數據,反映了項目對全國客群的吸引力。這些成績離不開鄭州便捷的交通樞紐地位,也離不開用戲劇演繹河南文化的獨特呈現。近年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與龍門石窟、河南博物院串聯形成的“文化黃金線路”,成為省外游客“中原深度游”的首選;短視頻平臺上,“麥田燈光秀”“夯土墻打卡”等內容屢登熱搜,助推“反向流量”——鄭州因景區賦能提升城市知名度。
此外,由一位位“鐵粉”組建而成的粉絲社群,完成了景區與粉絲的“雙向奔赴”。來自杭州的“鐵粉”一年到訪30余次,這些“文化傳播者”成為項目最珍貴的口碑資產。
挑戰與破局:
民企與政府的共生之道
盡管成績斐然,項目仍面臨文旅行業的共性難題。對此,鄭州市正在積極探索“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發展路徑,為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保駕護航,如項目所在地中牟將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項目納入縣域旅游品牌戰略,基層干部甚至“駐扎”園區協調服務;交管部門節假日增派人力疏導客流,增加公共交通專線,解決乘車難的問題。這種“共生關系”既保障了項目可持續運營,也為政府打造了文旅示范樣板。
面向未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計劃進一步擴大文化輻射力。劇目方面,將根據游客反饋持續更新內容,推出更多河南歷史IP新作。
如今,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正以文化為舟,以戲劇為帆,向著文旅產業的“新藍海”揚帆起航。
記者 左麗慧 李居正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