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風物鄭州 | 七里河:一泓碧水穿城過 千年滄桑覓煙火

        2025-05-15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州東南隅,一條蜿蜒的河流穿越青銅時代的炊煙、唐宋驛道的風塵、工業文明的喧囂,將千百年來的滄桑與時代新生糅合成一首流動史詩。

        七里河——這支以步丈量出的水系,不僅是一條流淌著自然清泉的河流,更是一部鐫刻著千年文明密碼、見證著城市滄桑巨變的歲月帛書。從明清時期因它而得名的村寨,到如今成為現代生態治理的璀璨明珠,七里河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片漣漪,都在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篇章。

        千年文脈水為魂

        七里河的歷史,是一部厚重的文化長卷,其源頭可追溯至明清歲月。

        據史料記載,七里河之名,源自它與鄭州老城相距七里的獨特地理位置。中原福塔附近,十七里河與十八里河宛如兩條蜿蜒的游龍在此交匯,恰如《詩經·鄭風》“溱與洧,方渙渙兮”的現代演繹。

        十七里河發端于新鄭市郭店鎮半坡村,全長23.7公里,如靈動的玉虬,將青碧的身姿蜿蜒于阡陌之間;十八里河則發源于新鄭市龍湖鎮孟莊南溝,全長24.8公里,似奔騰的駿馬,一路向北馳騁。它們自南向北,一路歡歌,最終在中牟縣廣惠街辦事處后潘莊西北匯入賈魯河。這兩條支流,似大地的血脈,源源不斷地為這片土地注入生機與活力。

        七里河,河道全長38.4公里,流域面積741平方公里,上游較陡,下游平緩,不僅是鄭州市防洪排澇的關鍵防線,更是城市文明與人文歷史的重要承載者,像一條時光紐帶,串聯起過去、現在與未來。

        明清時期,七里河流域的村莊便如繁星般點綴在這片土地上。這其中,當數七里河村最為有名。此村原名曹莊,相傳在明朝大遷民的浪潮中,曹姓人家最早在此安營扎寨,以姓氏命名。

        清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為保一方安寧,村民們在監生馬萬源的帶領下,修筑起堅固的寨墻。當時的鄭州知州王蓮塘因曹莊距舊有城墻恰好七里地,便將村名改為“七里河”。這一改名,不僅為村莊留下了永恒的歷史印記,更為七里河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一張文化名片。

        在七里河流域,還星羅棋布地散落著眾多珍貴的歷史遺跡。十七里河源頭附近的后周皇陵、列子故里和陵墓,像是時光的守護者,靜靜地訴說著五代十國時期的輝煌與滄桑;十八里河源頭的黃帝會盟祠,則承載著華夏民族始祖文化的深厚記憶。這些歷史遺跡,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鑲嵌在七里河的流域之上,為這條河流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碧波流處是繁華

        隨著時代的車輪不斷前行,七里河流域經歷了從寧靜鄉村到繁華都市的華麗蛻變。

        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七里河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希望的田野,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無私的奉獻創造著幸福的生活。之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七里河流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2008年,七里河村改造工程開始整體拆遷,2009年拆遷完畢。

        改造后的七里河村煥然一新。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商業街區熱鬧非凡,充滿現代都市的活力與氣息;居民社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曾經的古村落,已完美地融入了城市懷抱。

        七里河的故事并未因此而結束,反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開啟了更加波瀾壯闊的新篇章。

        一水暢流滋吾城

        自古以來,水與城共生共榮。

        春秋時期,《管子·水地》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亦記載:“甚哉,水之為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爭言水利”。

        正所謂“水安則城安,水興則城興”。

        七里河是賈魯河右岸最大支流,其在鄭州主城區范圍流域面積為623平方公里,占據主城區總面積的49.3%。賈魯河及其支流七里河是鄭州市區唯一的洪水排泄通道,七里河干流則承擔著半個主城區的洪澇水、龍湖南部退水、龍子湖退水下泄任務,其中三環內洪澇水幾乎全部匯入七里河。七里河“重任在肩”。經過多年持續治理,如今的七里河早已恢復水清、岸綠、河暢的動人景象。

        2024年3月,七里河分洪工程開工建設,這是完善區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提升鄭州市賈魯河防洪能力的重要工程。這項工程將七里河與堤里小清河連通,形成一條新的泄洪通道,如此一來,在洪水來臨時就能快速分滯集中在七里河的洪水,讓其安全下泄。至汛期時,洪水下泄加快,城區金水河、熊耳河、東風渠等支流洪水就可盡快匯入七里河排出,城區澇水也可更加快速匯入河道。

        河道疏挖、堤防砌筑、岸坡防護……目前,七里河分洪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工程建成后,七里河防洪標準將達到100年一遇,并滿足200年一遇洪水不漫堤,同時使賈魯河下游中牟段防洪標準在不改變現有河道斷面的情況下,由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

        除水系治理外,七里河生態修復也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鄭州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喬則喬、宜灌則灌的原則,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為七里河打造了一片片綠色的生態屏障。

        在七里河兩岸,曾經荒蕪的土地如今已變成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森林和草地。沿河岸漫步,可以看到各種樹木錯落有致,草地上五顏六色的小花競相開放,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

        當夕陽為七里河鍍上金邊,考古隊員仍在尚崗楊遺址尋找新的陶片,工程師正在調試智能水位監測儀,畫家用油彩記錄河岸的四季……

        半城春水,千年文脈。這條穿越時空的河流,恰如《莊子》所言“與物宛轉”,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不斷重塑自身。

        本報記者 董艷竹 李宇航/文

        馬健/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