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響應—施救!”近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滴滴應急救援”項目捐贈儀式在鄭州地鐵高鐵公園站舉行。捐贈的164臺應急救護一體機(含AED)全面覆蓋鄭州地鐵6號線、7號線、8號線等新開通線路的運營車站。至此,鄭州地鐵13條線路、286座車站實現應急救護一體機全覆蓋。那么,什么是應急救護一體機,普通乘客如何在關鍵時刻使用這一救命“神器”參與急救?3月19日,記者走進地鐵14號線奧體中心站,現場觀摩地鐵工作人員心肺復蘇操作演示和AED使用。
應急救護一體機
應急救護一體機是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研發設計,集合AED、急救包、交互大屏于一體的應急救護設備。該設備通過環境營造、物聯技術應用為公眾提供便捷的設備查找、導航、呼救、急救知識學習等服務,同時為設備管理人員提供AED巡檢、耗材預警、使用監控、日志管理等遠程便捷管理功能。
探訪:“應急救護一體機”有啥用?
已成功實施7例站內乘客突發暈厥的院前急救
走進鄭州地鐵奧體中心站,在6號線和14號線的入口處,便能看到靠近柱子處有一個豎起的長方形柜子,上方標注有“應急救護一體機”的提示牌。
在地鐵站應急救護一體機前,不時有乘客駐足觀看循環播放的教學視頻。
據了解,此次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攜手滴滴公益向鄭州地鐵捐贈應急救護一體機(含AED)164套,應急救護自助培訓套裝、智能心肺復蘇模擬人、AED訓練機84套,急救事件提醒器78個。目前,這批急救設備已全部安裝至鄭州地鐵6號線、7號線、8號線等新開通線路的共計84個車站和段場,集成遠程監控、掃碼導航等物聯功能,構建起“發現—響應—施救”智能應急體系。
目前,鄭州地鐵13條線路、286座車站實現應急救護一體機全覆蓋。自設備啟用以來,已成功實施7例站內乘客突發暈厥的院前急救。
為確保應急響應能力,鄭州交通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河南省紅十字會,組織專業師資對全線網車站工作人員開展系統化急救培訓。目前,所有車站工作人員均通過考核,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具備第一時間處置心臟驟停等突發狀況的專業技能。“全線網投放應急救護一體機,標志著鄭州地鐵應急救護體系從‘試點探索’到‘全域聯動’的跨越式突破,將有效提升鄭州地鐵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應對能力。”鄭州交通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漢甫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深化“地鐵+醫療+社會”三位一體的應急網絡建設,為市民出行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現場:關鍵時刻如何使用AED救命?
可按動紅色按鈕獲取自動體外除顫器進行救治
“普通乘客在遇到緊急救援時,可按動紅色按鈕獲取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進行救治,也可呼叫地鐵工作人員掃碼開門獲得。”在14號線入口的一臺應急救護一體機前,14號線奧體中心站副站長蘆靜雯說。
隨即蘆靜雯與值班站長郭芮言拿來一個假人“患者”,兩人配合演示了運用AED實施救護的全過程——確認躺在地上的“患者”無呼吸、無意識,心跳驟停,情況危急,立即對其實施心肺復蘇。
“我們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按壓及人工呼吸的同時,并就近從地鐵站配備的紅十字應急救護一體機中取出自動體外除顫器進行救治,并向站內值班人員報告、撥打120急救電話。”蘆靜雯說。
“取出AED后,我們會按照要求將兩個貼片放到左腹部和右肩下位置,啟動AED進行除顫。”蘆靜雯說,待“患者”逐漸恢復意識便交給趕來的120急救人員做進一步治療。
據介紹,去年9月29日晚8點左右,地鐵2號線南三環站一男性乘客出站前突然暈倒在地,神志不清。值班站長和站務員立即從地鐵站紅十字應急救護一體機中取出AED進行救治,經過3分鐘搶救,男子恢復了呼吸。
一次次成功救助,是高效利用AED、把握黃金救援時間的結果。目前,鄭州地鐵8000余名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的“急救騎士”已完成培訓,他們如同“移動的急救站”,隨時準備與死神賽跑。蘆靜雯表示,他們還會定期進行演練,向市民講解、普及地鐵應急救護知識,并邀請鄭州市國防科技學校學生到地鐵站進行參觀學習,希望更多人參與到救援行動中來。
倡議:人人參與急救,讓生命多一次重生的機會
鄭州地鐵站應急救護一體機(含AED)全覆蓋,將助力鄭州地鐵更好保障乘客生命安全,為打造和諧安康的社會環境作出貢獻。對此,“中國好人”、鄭州“急救地攤”發起人、鄭州市紅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務隊隊長馮海河表示,院前(進入醫院搶救科室之前,在事發現場及運輸病患到醫院的途中)急救中的心肺復蘇非常重要,心肺復蘇過程中,立即讓他人尋找附近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因為心臟除顫器可以通過電除顫有效地讓心臟恢復自主的、有規律的跳動。
鄭州市是上千萬人的大都市,除了已在地鐵站點布置AED,還有許多社區、學校、商場、公園、運動場館等人口密集場所尚未布置AED。馮海河倡議,希望愛心企業捐贈AED,也建議有條件的企業、學校、商場甚至是家庭可自行購買AED,以備不時之需。如果人人參與急救,或許生命就能多一次重生的機會。
記者 魯燕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