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自動巡航發現險情,智能石頭發出位移預警,電子圍欄實時勸導違規行為……”在黃河金水段專屬網格指揮中心,大屏上正在演示“空天地一體化”智慧巡防系統。
黃河由治黃嬗變為“智”黃的神助攻出自金水區興達路街道辦事處創新打造的“三化三起來”沿黃網格智能體。而神助攻的“駕到”,又得益于興達路街道對黃河治理的“望聞問切”——梳理結果表明,涉及治理黃河的六大類、23個小項事宜,近2/3的事件都屬于社會治理事項,亟須屬地黨委、政府組織力量進行解決。由此,黃河金水段專屬網格應運而生。據統計,自2023年運行以來,專屬網格累計處置各類事件600余件,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下的智慧化治理新路徑。
實體化筑基
實現力量下沉與資源聚合
作為金水區唯一臨黃辦事處,興達路街道管轄45平方公里黃河灘區,且面臨“三高一多”治理難題:國土綠化率超70%生態要求高、年均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人流密度高、108處水利工程安全責任高,涉及防汛應急等六大部門管理主體多。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要指示過程中,興達路街道聚焦“應急安全、協同聯動、智能賦能”三大痛點,創新構建“實體化平臺+智能化機制+長效化治理”的專屬網格體系。
“我們整合了街道中層干部、村組干部、民兵連等68人組成‘4+N’網格戰隊。”指著三維立體指揮圖,興達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鄒會芳介紹說,“通過構建‘1個聯合黨支部統領、3級網格覆蓋、六大職能小組協同’的治理架構,實現了力量下沉與資源聚合。”
據了解,在900平方米的專屬網格陣地里,黃河河務局、應急管理局等5家單位21名工作人員與街道網格員聯合辦公,形成“巡防—執法—救援”閉環。惠金河務局黨委書記范偉兵感從中來:“過去汛期需要300多人駐守,現在通過智能監測系統,人員配置減少40%,效率卻提升了3倍。”
智能化賦能
“水陸空”智慧巡防系統管起來
在指揮中心上演示的智慧巡防系統引發參觀者驚嘆——
“天眼”巡航:4臺無人機搭載AI算法,自動識別違禁垂釣、車輛闖入等行為,2023年通過無人機發現并處置險情17起;
“地網”感知:136路視頻監控實現工程設施360°監測,AI識別準確率達92%,馬渡險工巡查時間從1.5小時縮短至3分鐘;
“水盾”預警:50個智能石頭傳感器實時監測壩體位移,當傾斜超過3毫米即觸發三級預警,2023年成功預警3起潛在管涌風險。
“我們的‘一鍵巡河’功能特別管用。”街道城運中心主任劉欣雨感同身受演示著,輕點手機就能對10公里堤壩進行全景掃描,“上周通過智能識別,我們及時制止了6起在禁釣區的垂釣行為。”數據顯示,該模式實施后,轄區非法垂釣下降75%,車輛違停減少62%。
長效化治理
將重點打造“三個升級版”
不得不贊嘆,智慧網格的深度應用帶來多重治理紅利——
安全防線更牢固:2023年汛期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4000m3/s流量洪峰,實現“零傷亡、零漫堤”;
營商環境更優化:智能監測為文創園區、科創項目提供24小時安全保障,吸引軟通動力等17個項目落地;
民生服務更暖心:通過132個微網格收集民意,解決停車位540個,設立流動商販點位60處,信訪量同比下降58%。
“現在每天上班就像在玩游戲通關。”專屬網格網格員柳小鋒調侃著說,“系統會自動生成巡查路線,遇到突發情況能一鍵呼叫無人機支援,處理完事件還能積累積分兌換培訓機會。”這種“游戲化”管理機制,使員工月均巡查里程從200公里提升至350公里。
…………
大數據、活場景濃縮為“興達經驗”的靈魂所在。通過黨建引領打破部門壁壘,運用數字技術重構治理流程,實現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治理的轉變,其“網格智能體”模式具有重要推廣價值,并為城市治理提供了鮮活樣本。
黃河東流去,創新逐波浪。未來,興達路街道將重點打造“三個升級版”。升級數字孿生平臺,接入氣象衛星數據實現“流域級”預警;升級智慧文旅系統,開發AR實景導覽提升游客體驗;升級產業賦能平臺,依托5G+工業互聯網推動沿黃數字經濟集群發展。
“我們要讓‘黨旗紅’與‘科技藍’在黃河大堤上交相輝映,在45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強音。”興達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鄒會芳表示。
記者 黨賀喜 王翠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