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任思凝
據央視新聞報道,1月14日,2025年春運正式開啟,到2月22日結束,為期40天,交通部門預測,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90億人次,預計創歷史新高。今年春運,全國鐵路發送旅客有望突破5.1億人次,日均1275萬人次,較去年春運增長5.5%。對此,鐵路部門根據12306預售票和候補購票數據,將在條件允許的熱門方向和時段加大運力資源投放,節前客流高峰期將在熱門區間增開夜間高鐵。
作為“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2025年春節意義更為重大。“90億人次”流動量,體現公眾歸家之心迫切,同時也意味著,鐵路等相關部門需付出比往年更多努力,以此保障公眾出行需求。
為了精準有效地調配運力、最大限度滿足公眾出行需求,一段時間以來,鐵路部門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比如,推出春運期間學生、務工人員專區預約購票功能;強化購票系統安全與穩定,通過識別認定訪問頻次極高等異常情況,拒絕異常登錄訪問請求3714萬次。從各方各面來看,鐵路部門都在積極應對春運“大考”,以實際行動答好“考卷”。
具體來看,鐵路部門根據信息預填、候補購票數據,主動做好運力統籌調配——在條件允許熱門方向和時段加大運力資源投放、在熱門區間增開夜間高鐵。在此過程中,鐵路部門也借助大數據精準支持,動態研判春運出行趨勢,優化運力配置。這一系列暖心舉措,有效緩解需求旺盛和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讓公眾回家之路更順更溫暖。
除了加大運力資源投放,“安全”也是春運的關鍵詞。一般來說,春節期間惡劣天氣不確定性較大,相關部門需嚴陣以待,充分認識到春運面臨的形勢特點,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比如,建立春運氣象預警共享機制,實時發布天氣預警信息,有效應對惡劣天氣。
如今的中國,交通織網、設施完備,海陸空等方式都可以通往“回家的路”,公眾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多樣化選擇,以便早日與親人圍坐一堂,共享天倫之樂。
春運關乎民生福祉,牽動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備受社會各界矚目。“90億人次”流動量,為春運添福,更為“流動的中國”繪上斑斕一筆。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