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系列報道 | 引黃入鄭“潤”綠城

        2024-09-02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開欄的話

        大河泱泱,匯萬流以浩蕩。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

        五年來,鄭州牢記囑托,在守護母親河、聚焦生態河、依托文明河、打造數字河、建設幸福河上持續發力,譜寫下“只此青綠”的錦繡華章;

        五年來,鄭州凱歌而行,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上縱深拖進,鋪展開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向奔赴的生動實踐。

        本報今起推出“黃澄澄的黃河水呦紅彤彤的心”系列報道,記錄鄭州的新時代黃河故事,展現鄭州落實“黃河戰略”、黃河保護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各方面成效。

        花園口引黃閘外,濁水激浪,裹挾著渾渾泥沙,黃澄澄穿堤向南流去,這是黃河水;東風渠賈魯河間,碧水微瀾,倒映出亭亭岸樹,清凌凌流往城市深處,這也是黃河水。在這濁與清黃河水之間的區域,就是付廣欣每天工作的地方,而他的工作就是把濁水變為清水。

        在黃河邊出生,喝黃河水長大,后來又做了“引黃人”,今年56歲的付廣欣大半輩子都在與黃河水打交道。從農業灌溉到城市供水再到生態補水,在39年的“引黃”生涯中,他見證了不同時代里黃河水對這座城市的滋養。

        從“小付”到“老付”

        付廣欣出生在黃河岸邊的西黃劉村,這里屬于黃泛區,以前土地鹽堿化嚴重,幾乎種不了莊稼,可謂不毛之地。1955年,花園口引黃灌區始建,鄭州北郊開始了引黃淤灌的歷史,在黃河水的滋養下,鹽堿地逐漸變為良田。20世紀60年代,花園口灌區開始種植水稻,黃河水澆灌出的花園口大米后來更是享譽全國。付廣欣打記事起,村里就種水稻。據他回憶,他小時候經常穿過稻田,沿著東風渠向北走至花園口泵站,但泵站的大門總是關著,他進不去,只隱隱聽到里面的機器轟鳴聲,少年的好奇心驅使他一直想進去探個究竟。

        黃河水經過花園口引黃工程進入市區后,經過沉淀變清水,滋潤著整個城市

        1985年,不到17歲的付廣欣來到花園口泵站工作,自此成為一名“引黃人”。他也終于看到黃河水是怎么穿過引黃閘從泵站提到東風渠。“當時在泵站工作的人中,我的年齡最小,因此大家都叫我小付。”付廣欣說,黃河水含沙量大,引黃閘口經常因泥沙淤積而堵塞,那時條件艱苦,沒有大型機械,清淤主要靠人力。“小付,下水!”老師傅們一聲呼叫,年輕的付廣欣就跟著大家一起跳進泥漿水中。他們把閘口淤泥挖開清理,讓黃河水順利流入稻田。今天,每次給年輕人講起以前的事,付廣欣都會用4個字來總結“引黃人”的精神,那就是“吃苦耐勞”。

        “花園口引黃灌區還開啟了鄭州市把黃河水用作城市供水的歷史。”付廣欣介紹說,1971年4月,花園口引黃入鄭工程開始興建,同年6月工程完工,從花園口西提灌站引黃河水至柿園水廠,這是鄭州第一次把黃河水用作城市供水。1972年10月,隨著邙山提灌站建成,花園口灌區不再向柿園水廠供水。直到1975年,花園口灌區又開始為新建的白廟水廠供水。付廣欣1985年到花園口灌區工作時,這里就同時承擔著農業供水和城市供水的任務。不過1990年后,花園口灌區不再為城市供水,僅保留農業灌溉。

        “小付,開泵。”“小付,清淤。”“老付,得多向年輕人傳授經驗啊。”付廣欣也說不清楚具體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對自己的稱呼變為了“老付”。不過細細一算,隨著一代“引黃人”的相繼退休,如今他成了還在花園口引黃一線工作的人中年齡最大的。從年齡最小的“引黃人”到年齡最大的“引黃人”,付廣欣所經歷的,正是黃河水從“潤田”到“潤城”的轉變。

        從“潤田”到“潤城”

        跟隨付廣欣來到花園口引黃閘,站在黃河大堤,看腳下滔滔河水東流。回首間卻見一股黃河水轉頭向南,流入一道閘門,而后河水穿過黃河大堤,進入花園口泵站,在轟鳴震耳的水泵聲里,黃河水被提至東風渠。黃澄澄的水沿東風渠向前流去,4.8公里后,進入第一個沉沙池,在這里,黃河水經過一級沉淀開始變清。而后,漸清的黃河水從第一個沉沙池流出,又先后流入第二個和第三個沉沙池。經過3次沉淀的黃河水,流至東風渠與賈魯河交匯處時已變得十分清澈。一泓清水靜靜流入東風渠、索須河、賈魯河、魏河,漸漸在城市里交織出靚麗水網。

        花園口灌區有3個引黃閘門,分別在花園口、東大壩和馬渡。1998年,付廣欣被調至東大壩泵站工作,他在這里一干就是10年。2008年,付廣欣被調回花園口泵站擔任站長,此時花園口的引黃使命正發生著重大轉變,就是在這一年,花園口黃河水從農業用水搖身變為生態用水。

        付廣欣說,進入21世紀后,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鄭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花園口灌區農田面積大幅縮減,農業灌溉用水隨之減少。而與此同時,城市生態水系建設被提上日程。2007年6月,鄭州市花園口引黃供水補源灌溉工程開始建設。2008年1月,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黃河水開始為索須河、賈魯河等河道進行補源,自此花園口灌區的主要任務變為生態供水。

        “你知道北龍湖的水也主要來自黃河水嗎?”付廣欣又介紹道,2011年4月,鄭州引黃灌溉龍湖調蓄水源工程開建;2012年8月底工程建設完成后,花園口黃河水開始通過魏河對龍湖進行補源,這才有了今日北龍湖水清岸綠、水鳥翔集的美景。“回到花園口泵站已經16年,這16年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濁黃河水變為清黃河水。”付廣欣笑道,每次到賈魯河或北龍湖,他的腦中就會自動浮現出黃河水流到此處的路線圖。

        從“粗放”到“集約”

        “鄭州是一個缺水的城市,黃河水流進鄭州,一滴都不能浪費。”“引黃人”最知道每一滴黃河水的珍貴。付廣欣說,黃河水從北龍湖流出后,接下來還將用于農業灌溉,水一點兒也不浪費。

        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包括推進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作為一線“引黃人”,付廣欣最直觀感受到我們對黃河水的利用正在走向更加集約高效。為最大限度用好這些黃河水,近年來,鄭州市優化整合引黃指標,將下游引水指標向上游轉移,上游引黃口門引水至生態水系運轉后,下游再將水用于農業灌溉等,真正實現黃河水“先看后用、一水多用”。付廣欣所在的上游花園口引黃口門近年引水量增加,正是為統籌用好黃河水將“上游引水做加法、下游引水做減法”的結果。

        “以前花園口灌區的農田,人們澆地大多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現在我看到下游很多農田已經在使用滴灌等更加節水的灌溉方式了。”這幾年,付廣欣明顯感受到,鄭州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各領域都在深入實施節水行動,全市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他還關注到,今年鄭州入選全國50個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他高興地看到,節水已寫進這座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

        趙永杰是2020年后才來到花園口灌區工作的新一代“引黃人”。工作4年里,他從付廣欣等老一輩“引黃人”身上看到的除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有對每一滴黃河水的珍視。他說:“我會像‘引黃’前輩們一樣,珍惜每一滴黃河水,要讓引來的每一滴黃河水都發揮出它的最大效用。”

        “再有幾年我就退休了,一代‘引黃人’有一代‘引黃人’的使命。我想,新一代‘引黃人’的使命就是更加集約高效地用好黃河水。”付廣欣指了下身旁的新一代“引黃人”趙永杰,“以后就要看他們的了。”

        記者 李宇航/文 周甬/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張丹婭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