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宜昌,生機涌動。
宜昌,三峽工程所在地,長江大保護“立規之地”。
2.1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山水如同毛細血管一樣細密蜿蜒;232公里長江岸線,長江三峽等世界級自然資源星羅棋布。
近年來,宜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新發展理念落實到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加快建設“山水輝映、藍綠交織、人城相融”的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
一江春水穿城過,無限風華兩岸生。奔流不息的長江水,宛若巨龍盤旋在峽江大地,注視著宜昌的滄桑巨變。
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為護一江碧水東流,宜昌持續推進治岸、治水、治綠,化工向綠色轉型。把握宜昌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規之地”的特殊責任,堅持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長江十年禁漁、兩岸造林綠化、河湖濕地保護等一系列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污染、修復水生態的重大舉措相繼實施,“關、改、搬、轉”134家沿江化工企業,長江流域宜昌段重現“水清岸綠、魚躍鳥飛”的美景。問鼎生態文明建設最高榮譽,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為湖北首個獲評中國人居環境獎綜合獎的城市。
應格局之變,培動能之新。深入實施“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戰略,全力競逐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大數據及算力經濟、文化旅游等“3+2”主導產業新賽道。興發集團微電子新材料、有機硅等產業領跑全球,電子級磷酸、硫酸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船舶——“長江三峽1”號建成投運,電子化學品產能全國第一,新能源電池產能全省第一,寧德時代、欣旺達等頭部企業紛紛重倉宜昌……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更綠、基礎更穩、后勁更足。
守文化之根,鑄城市之魂。作為“中華詩祖”屈原的誕生地、昭君故里、楚文化發祥地,宜昌“手握”世界級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和文化稟賦,文旅“家底”豐厚。宜昌深入挖掘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巴文化等長江文化內涵,引領帶動屈原、昭君等歷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標準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屈原文化公園等文化地標;打造屈原文化研究院,致力于成為屈原文化的權威闡釋地、標準制定地、活動聚集推廣地;成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進會,深入研究、弘揚和傳播昭君文化……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兩壩一峽”“長江夜游”等核心旅游產品,舉辦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昭君文化旅游節、長江鋼琴音樂節,奮力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宜昌入圍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全國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屈原昭君故里”非遺之旅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等。
2023年,宜昌經濟總量達到5756億元,首次挺進全國50強、居第49位。與江共生的宜昌,從婉約清麗的“三峽門戶”邁向大氣開放的“來電之城”,奔向更廣袤的藍海。
前進,再前進,這方被長江濤聲滋養的土地,正在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