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巴黎第16區的羅蘭·加洛斯體育場可謂是中國網球的福地。2011年,李娜在這里捧回了中國選手歷史上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杯。在完成最后一擊的瞬間,李娜倒地慶祝任由紅土沾滿戰袍的場景是中國網球的經典一幕。時隔13年,她的后輩們在這里又一次創造歷史,鄭欽文把她奧運會女單四強的最佳成績又提升一步,闖入冠亞軍決賽;王欣瑜/張之臻也進入了混雙的冠亞軍決賽。在兩個單項中都站上奧運會決賽賽場,中國網球前所未有,但這并不是終極目標。距離頂峰,他們還有一步之遙。
“中國一姐”的晉級之路并不輕松,前兩輪面對納瓦羅和科貝爾,鄭欽文都是苦戰超過3個小時方才艱難逆轉取勝,驚心動魄的晉級過程讓她賽后不由地向球迷“道歉”:“又讓你們體驗坐過山車了。”。而極大的體能消耗還讓她不得不放棄了與張之臻搭檔的混雙比賽。也正是這過山車一樣的經歷讓她得到了極好的淬煉,在半決賽與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瓦泰克的交鋒,反而變得輕松,直落兩盤取得了兩人對決中的首次勝利,也終結了后者在羅蘭·加洛斯的25連勝紀錄。
王欣瑜和張之臻的前進之路更顯神奇,在各自單項中出局,已經在訂回程機票的兩人,在得知混雙比賽可以換搭檔之后,賽前一個小時臨時配對,王欣瑜甚至是穿著打硬地的球鞋倉促上陣的。偉大的歷史往往源于一個無意間的巧合,兩人就這么連闖兩關,登上了決賽賽場。
從2004年孫甜甜/李婷在雅典奪得女雙奧運金牌到現在鄭欽文、王欣瑜/張之臻“坐二望一”,這期間有過鄭潔/晏紫的北京奧運會女雙銅牌,有過李娜的兩次大滿貫冠軍,還有“小花”們爭芳斗艷,男子也不斷突破的盛景,20年間中國網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不同于李娜那一代80后金花直到職業生涯晚期才開始“單飛”,現在的中國網球運動員采取的都是與國際接軌的培養模式和成長路徑,這意味著個人和家庭要有巨大的付出,而更多的自主權也給了他們廣闊的選擇空間,從團隊組建到賽事行程,莫不如是。
事實也證明,參加職業賽事與代表國家隊出戰國際大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去年的杭州亞運會上,張之臻和鄭欽文就分別奪得了男、女單打冠軍。而像王欣瑜和張之臻這樣通過“臨時搖人”組成的搭檔,卻能做到“即插即用”,也說明歷經職業賽事洗禮、水平匹配的高手之間,完全可以憑借心有靈犀迅速達成默契。事實上,在職業網壇,臨時搭檔乃至跨國組合并不鮮見。雖然有所不同,但網球的成功對于其他職業化程度高的項目還是具備借鑒意義的,那就是要與國際接軌,遵循規律。
奧運會的網球比賽影響力不及大滿貫賽事,這似乎是一種共識,但對優秀球員也同樣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已經37歲、坐擁24個大滿貫冠軍獎杯的德約科維奇連續第五次參加奧運會,就是緣于對奧運金牌的執念;而四次參加奧運會的“紅土之王”納達爾則早在2008年就奪得了男單冠軍,在巴黎,他還作為火炬手出現在開幕式上,讓球迷興奮不已。一位有幸在現場見證了第60次“納德會”的同行感慨說:“兩人一個像下午5點的太陽,一個像下午6點的太陽,都不愿落去......”
而鄭欽文們,顯然是八九點鐘的太陽。
記者 郭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