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有300多天生活在船上,裝貨、航行、卸貨,周而復始……
這就是大運河上跑船人的日常生活。
京杭大運河,默默流淌了2500余年,如今依然一片繁忙。
這條千年運河,承載了幾代跑船人的夢想。在山東濟寧,有近7000艘船只常年穿梭于運河之上,運煤炭,運沙土……它們是水上運輸的主力軍,更見證了運河之變。
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跟隨濟寧“港航潤楊6020”號集裝箱貨船從濟寧南下,體驗了船員們的水上貨運生活,深切感受到了大運河的生態和航運變化。
6小時車程,運河上要走6天
6月4日早上7點,濟寧港航龍拱港內,港口的紅色橋吊正將一個個集裝箱逐一吊運到船上。
段義超正在做離港前的最后準備。濟寧“港航潤楊6020”號長68米,寬20余米,載滿了70多個集裝箱,駛向常州,航程需要6天,途經徐州、宿遷、淮安等地。
“起錨!”集裝箱吊裝完畢,段義超對二副王廣亮大喊一聲,王廣亮發動機器拉起船錨,段義超輕轉船舵,船緩緩離港,不久便駛入位于濟寧太白湖旁的運河主航道。
段義超是個標準的山東漢子,高個頭,身體健壯。段義超說,開船最磨人耐性,心急往往會事與愿違。從濟寧到常州開車只需6個半小時左右,而這艘集裝箱船要在運河上行駛整整6天時間。
段義超和妻子劉立俠,王廣亮和妻子蔣傳美,兩對夫妻就是這艘船上的全部。
中午,劉立俠和蔣傳美負責把飯做好,船上的廚房和岸上家中的廚房并無兩樣,鋪著瓷磚,有空調,“就是買菜不如岸上方便,想買菜時就打電話叫水上超市過來。”午飯是四菜一湯,四個人輪流吃完,然后該休息的休息,該干活的干活,一切如常。
在船上建起“兩室一廳”
段義超和劉立俠結婚后,倆人就一直在船上,已經24年,忙時一年300多天在船上度過,船才是真正的家。
“我已經是第三代跑船人了。”劉立俠說,她就出生在船上,家里世代以船為家,從捕魚慢慢轉變成航運。段義超這些年開的船一艘比一艘大,船上的條件也一次比一次好。
段義超說,現在的船,駕駛室從船尾挪到船頭,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飽受發動機噪聲之苦,休息空間越來越大,船上也建起了兩室一廳,各類電器都非常齊全。
船上生活單調。空間本來就封閉,幾人又是輪崗,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夜間航行,還須將駕駛室的燈光全部關閉以避免反光,漆黑一片,異常安靜,讓夜晚顯得更加漫長。段義超就想想老人、孩子,想想自己的未來,打發時間。
“虧欠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對段義超夫婦來說,他們常年和孩子分離,孩子從小就得自己做飯、學習。每每說起孩子,段義超都覺得虧欠他們。
樹綠鳥多,運河之變在眼前
6月初,沿途風光正好。段義超看著兩岸的綠化說:“樹綠了,天又藍,現在應該算風景最好看的時候了。”路過南四湖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大片水鳥,“須浮鷗、灰鷺、綠頭潛鴨,不認識的就查一查,現在都能叫得上名字了。”
讓跑船人感受最大的,就是大運河的生態之變。先是運河的污染減少了,曾經的大運河,不僅顏色像醬油,還有刺鼻氣味侵擾。如今,經過沿岸各地的共同治理以及跑船人環保意識的提升,水面已看不到漂浮的生活垃圾。
其次是兩岸的綠化變多了,生態小公園星羅棋布。沿岸的原先散亂的小碼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綠地、公園。
段義超說,這些年不少地方都對運河河道進行了升級,水面寬了也深了,通行效率也大大提升。濟寧龍拱港更是將“海港先進理念”引入內河,建成全國內河首家全流程自動化集裝箱港口。
京杭大運河經過幾千年的傳承,“黃金水道”的地位更加凸顯,依舊是國內重要的內河航運航道之一。段義超不懂經濟數據,但他能直觀感受到,20多年來,沿岸的高樓大廈多了,夜也更亮了,他運送貨物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段義超:
山東濟寧“港航潤楊6020”號集裝箱貨船船長,
與妻子劉立俠跑船為生,三代生活在大運河上。
記者手記
濟寧,作為大運河上的重要節點,其繁榮與運河息息相關。船只穿梭,不僅代表著經濟的繁榮,更象征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每艘船都承載著不同的故事,每次航行都是一次新的旅程。
行駛在京杭大運河上,潮濕的水汽拂面,讓人感受到流淌2500余年的古老水道的厚重與活力。看著一艘艘船只在濟寧的大運河上穿梭不息,時間在這里流轉,仿佛歷史與現代交織。
齊魯晚報記者 李巖松 馮沛然 李家澍
大運河申遺十周年特別報道 | 我家就在河邊住 萬千照片拍變遷
大運河申遺十周年特別報道 | 三代生活運河上 如今的船里有“兩室一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