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和聯系,往往是因為某種特殊的緣分。4月22~25日,6位愛心志愿者先后成功捐獻。他們中,有醫生、有公司職員、有退伍軍人、有外賣員......雖然他們來自不同城市,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他們為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們在這個春天相遇,因緣相聚,為愛而行!
第1366例捐獻者 王峰
“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祝你早日康復!”4月22日,來自洛陽嵩縣西關骨科醫院的創傷骨科醫生王峰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后,又給血液病患者寫信送去祝福。
不惑之年的王峰已從醫近20年,2019年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資料庫。
“作為醫生,我深刻理解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重要性。”王峰說,2020年底,他身邊就有同事因捐獻造血干細胞幫助一位血液病患者重獲新生,他為之深深打動。幾年來,王峰雖然曾三次血液初配成功,但都因為高分辨采樣結果顯示相合度不夠而一次次失去捐獻機會。
今年3月中旬,當王峰接到通知他和一名血液病患者高分辨采樣結果相合,他當即同意捐獻。王峰說:“身為醫生,這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救人。”
第1367例捐獻者 楊鵬
楊鵬是三門峽盧氏縣中醫院縣中醫院醫共體官道口分院執行院長。2014年,楊鵬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資料庫。
在加入的10年時間,楊鵬曾兩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但因患者病情沒有實現捐獻,這次當捐獻機會再次到來,他依然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捐獻,并積極配合捐獻準備工作。
楊鵬說,身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能以這種方式為患者提供幫助,我感到十分光榮。我始終堅持醫者的初心,救人我義不容辭,我必盡自己所能圓滿完成此次捐獻任務,不負醫者使命與初心,不負對患者的承諾。
第1368例捐獻者 王毅洪
“你是來捐獻的嗎?”“是啊”“我什么時候才能等到我的捐獻者。”“......”這是王毅洪在醫院里與一位血液病患兒的對話,這讓王毅洪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定。
今年40歲的王毅洪來自濮陽市自來水公司。2011年,王毅洪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資料庫。王毅洪回憶:“我當時想到自己父親身患重病,我們作為患者家屬那種焦急的心情,就特別能理解那些等待配型的血液病患者和他們家人的心情,我希望自己能盡力幫助他們一些。”
配型不易,直到13年后,王毅洪才有機會實現自己想要救人的愿望。王毅洪說:“接到濮陽市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得知自己與一位患者配型成功,我心里非常激動,就想著終于要實現自己救人的愿望了。如果自己符合條件,我一定要盡自己所能,完成捐獻。”
第1369例捐獻者 張若辰
小伙張若辰1997年出生,從大學開始就積極參與無償獻血。2023年6月份,張若辰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2024年2月份,張若辰收到了當地紅十字會的電話,被告知他和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再三確認消息后,張若辰說:“很驚喜也很慶幸,驚喜的是,沒想到入庫不到一年,這么快就遇到一個配型成功的患者。慶幸的是,自己入庫得很及時,才能和這名患者相遇。”
為了保持最好的身體狀態,他每天都通過爬樓梯、跑步等方式堅持鍛煉,為捐獻做準備。完成捐獻后,張若辰說:“希望血液病患者們不要放棄希望,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捐獻者資料庫,為患者多一分配型和生存的希望。”
第1370例捐獻者 張智豪
今年35歲的張智豪經營了一家建筑公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張智豪依然不忘投身公益,為他人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2021年,張智豪主動加入了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入庫后,張智豪一心想著捐獻,多次打電話咨詢當地紅十字會什么時候配型成功可以捐獻。2023年年底,張智豪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當時我可是既高興又激動,肯定要同意捐獻,之后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家人、朋友,他們都為我感到高興,非常支持我。”
在順利通過高分辨檢測和體檢后,張智豪的捐獻確定了下來。在等待捐獻過程中,張智豪滴酒不沾,健康飲食,平常熱愛運動健身的他,體重一直保持在自己的理想狀態,但還是偏輕一些,為了捐獻他在一個月左右時間內增重15斤,只為保證捐獻順利進行。
第1371例捐獻者 馬振方
今年31歲的馬振方是一名外賣員,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不善言辭,但充滿愛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積極參加無償獻血。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便是在一次獻血過程中,他聽工作人員介紹后,想著能幫助血液病患者,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加入。
加入不到一年時間,馬振方便接到與患者配型成功的電話,剛聽到自己與一位患者配型成功時,他有些不可思議,心想竟然這么快就配型成功了。當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詢問他是否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患者生命時,馬振方堅定地說:“愿意!”
馬振方的決定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馬振方說:“當初選擇加入,那就要實現自己承諾。能配型成功,就盡自己的努力幫助患者。”
記者 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