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年前的今天上午,滎陽第一清官知縣南京上元人羅鳳儀死于任上。無棺以殮,無力歸葬,于是,滎陽人民開始行動……
羅鳳儀何許人?為何他是滎陽清官第一?那就請您耐著性子讓我將他的事兒講給你聽。同時提醒您,準備好紙巾來抹眼淚。
羅鳳儀,字威伯,號亦凡。生于江蘇上元縣一個書香世家。上元縣后來并入了江寧,現在屬南京的江寧區。上元文風素盛,加之羅鳳儀聰明好學,清道光二年(1822年)即考中舉人。次年,就在羅鳳儀信心滿滿準備赴京參加會試時,他的兄長羅鳳藻忽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當時羅鳳藻的兒子尚幼,不能理事。平時羅鳳儀兄弟二人兄友弟恭,相處甚洽,忽然兄長有疾,身邊無人照料,這可怎么辦?不上京趕考了!就在家照料兄長。人們勸他說此去可穩操勝券,必中進士。而羅鳳儀卻說功名可失而復得,而兄長之疾病何人照料?一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料理完兄長的后事后才參加京試,中二甲三十七名進士。十三年中,他錯過了六次會試考試,但他從不后悔。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多么重視親情的人。
考中進士,便有了當官的資格,他被派往河南以知縣候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河決開封祥符,還在候補的羅鳳儀被緊急調往防汛指揮部祥工局管理財物。當時黃河水已經到了開封城的東門曹門,將灌入城中,形勢危急,百姓驚慌失措。羅鳳儀請求上官要購買防汛物資,急需十萬金的經費。上官驚訝地說:“你要的也太多了吧!”言外之意是不能獅子大張口,漫天要價。羅鳳儀說:“省會開封是重地,如果黃河水灌入城中,城中的糧食物資倉庫及眾多基礎設施都將不復存在,損失不可估量,現在可不是可惜錢的時候!”上官同意他的請求,于是眾賞之下,他募得青壯年千余人緊急進行堵御,征集老百姓的物資盡量優價付錢。很快,開封城轉危為安。因這一事件,羅鳳儀機智果敢,防汛有功,加知州銜。同時也通過這一事件,上官們看到了羅鳳儀的才干,遂于這一年的冬天任命他為滎陽知縣。
當時的滎陽縣是個什么樣子呢?閭閻凋弊,一片蕭瑟。白天土匪橫行,夜晚盜賊出沒,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公共設施大多傾圮不堪。加之西北用兵,糧草車馬支應頻繁,滎陽人民深受其苦。上一任留下的真是一個爛攤子。
羅鳳儀上任,看到這不可收拾的爛攤子沒有抱怨,沒有氣餒,而是按步就班進行治理。他首先拜謁文廟,整理書院,捐錢補助生童的伙食,不時把他的治理理念講給士子們知道,讓這些讀書人層層傳達給全體百姓。其二,他自己非常勤政,聽斷如流,所有積累的舊案很快辦結,辦理新的案件更不拖拖拉拉,省卻了老百姓打官司的時間。其三,他實行嚴格的保甲制度,命令每家準備一個梆子,一百家準備一個銅鑼,遇到匪警盜警,擊梆鳴鑼互救,這種辦法的實施,使滎陽盜匪絕跡。同時他深入基層,熟悉并掌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人口若干,田畝若干,持何生計,有何收入,這為他以后的賑災救濟活動打下了基礎。其四,他整頓驛法,因西北有戰事,滎陽正處西進孔道,車馬徭役甚眾。羅鳳儀整頓車馬驛傳之法,改革車馬徭役,既能完成車馬派出數量,又使滎陽人民不知其勞。且賬目公開,使人民曉知有關情況,杜絕了衙役們的狐假虎威。其五,他捐出自己的俸祿,將進出滎陽東門的索河上的木橋建成石橋,大大方便了行旅。災荒年,他還用以工代賑的方法修復了滎陽城墻,用磚石砌了城堞,人民既得實惠未被餓死,城墻也得以加固。不數年間,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滎陽得以大治,官民有如親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黃河在中牟決口,因羅鳳儀在祥符決口時有突出表現,防汛指揮部急調他去中牟河工錢局,專管河工支出。他要到黃河決口處去服務,滎陽縣該怎么辦呢?上級準備派一個人來代理知縣暫時主持滎陽的政務。羅鳳儀向上級匯報:依我所知滎陽人民的情況,在本人去河工局期間,不需要派官員來滎陽主持工作,我兼理即可,因為不會出什么事。上官對他說的話半信半疑,看他有如此肯定的語氣,真的未再派官員來滎陽署理。而羅鳳儀在中牟河工工地奔波年余,滎陽社會穩定,也真的未出什么事,這在當時被傳為美談。
就在他主持河工錢局時,他在錢局的門口寫下幾句話:“國家帑銀,小民骨血。稍有侵漁,天誅地滅。”讀之使人毛發森豎!清朝一代,黃河屢次決口,當時人們形容黃河河工是國家財政的大漏斗,每次河工下來,就會逮住不少的貪污腐敗分子。而羅鳳儀主持兩次河工資金出入,卻不曾有絲毫中飽私囊之事,實屬難能可貴!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夏秋絕收,至冬天,大災已成。羅鳳儀一面向上匯報滎陽災情,申請上級救濟,一方面號召人民開展自救。就在此時,他的侄子,即羅鳳藻的兒子羅榕因幫助他下鄉調查災情勞累過度去世。兄長羅鳳藻去世后,他一直把這個侄子帶在身邊,勖之志,教之學,對他抱有很大期望。侄子的離世,使他深受打擊。辦完侄子后事,他又馬不停蹄投入賑災之中。當時生活困難,他在官署也好,在賑災途中也罷,吃的最好的食物就是玉米紅薯之類的粗糧。有人看不過去送些細糧給他,他婉言謝絕,凄然地說:“我豈肯獨自享用?還是送給鄰里窮人吃罷!”言與淚俱,聞者亦泣下數行。
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羅鳳儀將災民分成幾個等次,貧者施粥,次貧者分銀。他親歷親為,“大口小口,應得分數,一一分識封函,無絲毫爽。”當時全省大災,其他地方賑災活動都出現了官員貪污等問題,唯獨滎陽羅鳳儀“至公至明,無遺無濫”。欽差大臣查賑了解滎陽的情況后,羅鳳儀“膺首薦”。對滎陽的賑災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
羅鳳儀平時的俸祿都用來修橋補路資助書院師生用度上了,所以他平時沒有積蓄。當時物價騰貴,他只好典當自己的衣服換糧充饑。至冬日,因無錢贖回衣物,大冬天他仍然衣著單薄。加之每日奔波在田間鄉野,仆仆風塵,他因饑餓寒冷積勞成疾病倒了。尊為縣令,卻要典當衣物來維持日常生活,說來令人鼻酸!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初四,是原來定好的去須水鎮(當時屬滎陽縣)賑災的日子,羅鳳儀已重病在身,卻堅持要到現場去。至則“不能坐,臥于室中,使吏執冊呼之。”其中有代為答應者,羅鳳儀便說:“非某人也。”聽聲音即能判斷是否某位災民,可見他對災民的熟悉程度。因為天寒地凍,穿的衣服又少,從須水賑災回來,病情日益加重。滎陽百姓聽說羅縣長有病,紛紛到縣衙探望。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午,“哄傳羅公卒。”紳民聞聽噩耗,齊集縣衙號泣。有人掀開破被,見羅縣令身上只穿了一件破棉衣,還有一件有領無袖的破襯衣。消息傳出,“婦女乞丐皆來哭吊。”“滎人無不泫然流涕曰,生無以奉,死無以殮,苦我公矣!苦我公矣!哭而來者,四旬如一日。”
羅鳳儀英年早逝,且逝于滎陽任上。自他任滎陽知縣,為節約開支,他未讓他的夫人來滎陽照料他的起居,而是讓夫人株守上元老家。他去世的那一年,他的兒子已經八歲,他也不曾見到他兒子長的什么模樣。夫人與八歲兒子匍匐奔喪,只見室徒四壁。孤兒寡母,相擁哭泣。
羅縣令為滎陽賑災而死,今停喪在地,無以殮葬,滎陽人該怎么辦?滎陽紳民感念恩情,決計為羅縣令集資辦理喪事。于是,一人倡呼,萬戶回應,“履畝均攤,刻期云集”。各家各戶,知道是為羅縣令喪事捐錢,都爭先恐后。對于這種攤派,滎陽老百姓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意見。很快,集起“制錢二千七百余千”。
錢集起來了,這些錢有這么幾項用途:
一、買棺成殮之費;
二、送靈柩回上元之費;
三、安葬之費;
四、滎陽建羅公祠堂之費;
五、置祭田(以為每年祭拜)之費;
六、羅縣令夫人與兒子以后生活費。
滎陽紳民選出代表,將羅鳳儀靈柩送回上元安葬。將發,滎陽萬人相送,號哭之聲動天。沿途路祭,直至出境,其況為千百年來所未有。喪事辦完,將剩余的集資款“千七百千有奇”交給羅鳳儀的姐夫汪祥雯保管,作為羅鳳儀夫人及其八歲兒子的生活費。
第二年,在今滎陽老城西街今教師進修學校院內建羅公祠,以其侄羅榕配享。每年正月十五日羅縣令忌日和正月二十九羅鳳儀誕辰紀念日,皆舉行盛大祭拜活動,沿續多年。根據清朝法律規定,三十年后,滎陽還向朝廷申報,將羅鳳儀供入滎陽名宦祠。
羅鳳儀鞠躬盡瘁死在了滎陽任上,滎陽士民為這位廉潔奉公愛民如子的父母官辦理了后事,事至此也該完結。但是,五年后發生的事使羅縣令與滎陽的事又有了“續編”。
咸豐三年(1853年),也就是羅鳳儀去世后的第五年,洪秀全的太平軍攻陷了南京。此時才十三歲的羅鳳儀的兒子羅衍緒,在驚恐動蕩之中逃出南京。他在舉目無親無家可歸之際想到了滎陽,遂跋山涉水,一路乞討,受盡千辛萬苦來到滎陽。當年參與羅縣令喪事的滎陽紳民一下認出了他,這不是羅縣令的公子嗎?于是大家齊來相認,“果我羅公子也。”于是爭相延請,待之無微不至。吃住在滎陽城中,并供其讀書。直到十年后,清軍奪取南京,太平天國滅亡,家鄉安定后,羅緒衍才戀戀不舍地離開滎陽回到南京。再后來,羅衍緒考取功名,還曾任淮寧知縣。
羅鳳儀是進士出身,本身就是文人,他還兩次參與河南鄉試的評卷工作,所取皆知名之士。他善詩能文,后人說他有《師儉堂詩文遺集》,未見。又記他有《尺蠖集》《濠游草》《楚游草》《汴游草》詩集。愚多方搜集他的詩文集,想查找他在滎陽時的作品。截止目前,他的作品只見到《濠梁游草》一冊,乃河南巡撫鄭元善所抄羅鳳儀的部分詩作,其中的詩都是他來滎陽之前所作。鄭元善在《序》中說:“自古科目之士往往優于文章,拙于政事。坐而言則有余,起而行則不足。求能兼擅勝場者,其惟吾友羅亦凡乎?”對羅鳳儀既有文化水平,又能從政實干給予了高度評價。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名上元節,174年前上元節,上元人羅鳳儀因病客死于滎陽知縣任上。元宵節是中國的狂歡節,也是深得滎陽人民愛戴的羅縣令的忌日。生性純樸知恩感恩的滎陽紳民在這一天要到羅公祠進行祭拜活動,當人們想起這位兩袖清風的縣官,想起他賑災的仆仆風塵和死無衣、殮無棺無以歸葬的凄慘,滎陽紳民在這一天實在狂歡不起來。一百多年過去,人們已經淡忘了這位羅官,而正月十六才狂歡的習俗卻延續到了今天。
作者:陳萬卿,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滎陽文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