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后,《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將正式開始實施。此次重疾定義的變更也引起了保險行業和消費者熱議。加之重疾險新規推出,遇到了擇優理賠,到底該如何選?
日前,平安人壽河南分公司部分專家就此熱點話題在河南電視臺演播大廳進行釋疑解惑,為“新規下怎么理解產品更新、如何看待擇優理賠”給出了專業的意見。
重疾險新規帶來三點變化
如何理解《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重疾險新規)的調整?平安人壽資深理賠專家張軍志表示,新舊版重疾的變化可概括為三點:
第一個變化是優化了分類,對重大疾病建立分級賠付體系,并引入輕度疾病的定義。如將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死、腦中風后遺癥這三種疾病,根據患者嚴重程度分為重度疾病和輕度疾病。如頗受關注的甲狀腺癌,按照“新規”,I期甲狀腺癌明確為惡性腫瘤-輕度,只能按輕癥賠,賠付最高不超過重疾保額的30%。
第二個變化是增加了納入保障病種數量。根據重大疾病的評估模型,結合標準定義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將2007版的25種重大疾病,增加為2020版28種重度疾病和三種輕度重疾病。
第三個變化是完善了重疾定義的描述,優化重疾定義的內涵。如根據醫學發展,將重大器官移植、冠狀動脈搭橋以及心臟瓣膜手術等8種疾病擴展了保障范圍。
“擇優理賠”來了 消費者該如何選?
新老產品迭代之際,讓消費者糾結的是:新舊產品,到底買哪個劃算?
平安人壽河南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化冰介紹說,保險理賠是專業度相對較高的一個領域。平安人壽推出的重疾理賠擇優,就是為切實保護和提升消費者權益而特別推出的方案。
平安人壽重疾理賠擇優,指的是2021年1月31日之前購買2007版定義重疾保險產品的新客戶,以及已經購買過2007版定義重疾保險的老客戶,在2020年11月5日及以后,在申請重大疾病理賠時,可在2007版的標準定義及2020年版的標準定義之間,擇優選擇對應的疾病定義之一作為理賠的賠付的依據。除了這項擇優選擇之外,原保險合同涉及的疾病險種、保險責任、特別約定都維持不變。2021年1月31日后購買2020版重疾險新產品不適用理賠擇優政策,需按重疾險新規理賠。
平安人壽的重大疾病理賠擇優方案是針對購買2007版重大疾病定義的重大疾病產品客戶,便于老版定義的客戶能夠享受到新規定義的利好,所以投保新版定義重大疾病產品的會按照合同約定進行理賠,不享受擇優權益。
保險理賠不斷升級優化
保險公司與消費者之間發生聯系更多是在理賠環節。
王化冰表示,平安人壽致力于為客戶帶來簡單、便捷、友善、安心的服務體驗。“借助中國平安的科技平臺優勢,始終不斷升級我們的理賠承諾和理賠服務項目。”
2009年,平安人壽的理賠承諾是“信守合約,為客戶尋找理賠的理由”;2011年,理賠承諾是“標準案件,資料齊全,3日賠付”; 2013年,理賠時效縮短為“兩日賠付”;2015年,推出“重疾先賠、特案預賠”服務;2017年更是推出“閃賠”理賠服務——從理賠資料上傳,到理賠款到客戶的賬上,用時30分鐘。
據統計,從2017年到2020年,平安人壽“閃賠”服務在整體理賠業務中占比40%。“2020年數據統計顯示,閃賠業務服務時效達到10分鐘左右,最快的是1分鐘40秒到賬。”王化冰說。
值得一提的還有平安人壽的“商保直賠”“智能預賠”。據介紹,2017年,平安人壽和鄭州市中心醫院合作推出商保直賠——即在鄭州市中心醫院住院的客戶,出院時可享受“免資料、免等待、免奔波”直賠服務;2020年平安人壽推出“智能預賠”,將理賠前置到治療當中,為客戶預先賠付住院押金。
數據更有說服力:2015年至2019年,平安人壽河南分公司為中原百姓提供143萬次理賠服務,賠款達81億元,最高單筆賠款335萬元,最快的一筆87秒到賬。
憑借一張張的保單和一份份理賠,平安人壽踐行了“保險為民、以客為尊”的服務理念,不斷彰顯企業的社會擔當。
(平安人壽重疾理賠擇優方案具體以平安人壽官網對外公布為準)
鄭報全媒體記者 倪子 通訊員 薛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