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中牟非遺:聽打硪號子 品黃河文化

        2020-05-23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朝暉 中牟時報 崔合林 實習生 高彥輝 通訊員 張喜亮 于媛媛 文/圖


        5月21日,記者在中牟縣文化廣電旅游局非遺中心工作人員的引領下,冒著炎炎烈日來到了黃河岸邊雁鳴湖鎮太平莊社區和萬灘鎮三劉寨村實地了解中牟縣的省級非遺項目黃河打硪號子,近距離接觸和感受黃河打硪號子的魅力和修堤筑壩的勞動場面。

        初夏時節,黃河岸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河堤下一望無際的麥田隨風搖動呈現出層層波浪,飽滿的麥穗迎風而笑,仿佛告訴人們今年又是豐收年。記者先后拜訪了雁鳴湖鎮太平莊社區省級傳承人閆西祿老先生、萬灘鎮三劉寨村市級傳承人王張來,了解“硪”的淵源、發展以及它的用途。

        據了解,硪是在清朝乾隆年間興起的,已有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它主要用于黃河大堤的加固,是一個石制工具。號子是勞動者在筑堤修壩時隨心所欲喊出的口曲,是為了給打硪的人鼓舞干勁,凝聚力量、消除疲勞。天長日久就形成了十余首號子并流傳一百多年。

        近年來,中牟縣文化廣電旅游局非常重視該項目的挖掘保護工作,加大對項目的宣傳力度,自2016年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來利用藝術表演的手法把黃河打硪號子搬上舞臺,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傳統勞動的魅力。2016年7月該項目參加了在濟南舉辦的“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民歌大賽”,黃河打硪號子以其原生態又富有中原特色聲腔特點得到了專家評委的認可,一舉奪得本次大賽“特別獎”。同時還參加歷年來元宵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

        為加大傳承保護力度,中牟縣文化廣電旅游局組織專業人員對20余首號子進行記譜整理、建冊歸檔保護保存,填補了一百多年來黃河打硪號子沒有曲譜的歷史空白,曲譜整理對今后的傳承提供了專業的學習依據。


        分享到: 編輯:王洋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1. <b id="e86i4"><div id="e86i4"></div></b>
        2. <dfn id="e86i4"><video id="e86i4"></video></dfn>
          <xmp id="e86i4"></xmp>

        3. <b id="e86i4"></b>

          1. <tt id="e86i4"></tt>
            <b id="e86i4"></b>
            <xmp id="e86i4"><source id="e86i4"></source></xmp>
            少妇性l交大片w